网络成瘾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手机问诊远程会诊网上转诊会后探落实 [复制链接]

1#
核心阅读“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帮助广东阳山县的老乡,足不出户就能看上省城名医。医院,专家远程指导村医开展治疗、检查。应用智能设备,让村医看病更准确;建成网络平台,助力基层医生提高诊疗技术,优化医疗服务。春日融融,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七拱镇隔坑村,年届八旬的朱群娣坐在院子里舒舒服服晒太阳。可回想起去年1月,儿子曾思还是有些后怕。“那天天气冷,早晨起来母亲就头晕不止,差一点晕倒。”曾思回忆,幸好村医黄素英及时赶到,先给母亲量了血压,再用手机上的“智慧医生”问诊,诊断为高血压,又连线请教医院的专家,不多会儿就开好了药。“这一年多,母亲按时服药,血压控制稳定,身体状况一直不错。”曾思说。地处粤桂湘三省区交界的阳山县,群山环抱,虽然已经脱贫摘帽,但还存在因病返贫风险。不少镇、村医疗条件较为落后,群众不得不长途跋涉外出就医。让大家想象不到的是,居然能用上人工智能医疗设备,足不出户就能看上省城名医。医院接入村卫生站年夏天,阳山县58岁的村民邓伯突发胸痛,被送到黎埠镇大塘村卫生站。“上远程心电,医院平台,医院和省二医的专家远程会诊!”村医王玉莲手脚麻利地行动起来。诊断结果很快出来了:急性心肌梗死。在两级专家远程“手把手”指导下,王玉莲给邓伯紧急服用了阿司匹林等药物,会诊结束后,直接走“绿色通道”医院,整个过程不到1小时。医院捡回一条命的事,很快传遍了十里八乡,乡亲们啧啧称奇。早在年,医院,通过远程会诊、网上转诊,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下沉到基层。年,阳山县请来医院。“医院容易,但阳山最大的问题在基层,全县名村医只有十几个人有助理医师资格。”省二医党委书记田军章反复思量,医院的触角延伸到村卫生站?配电脑、接网络、装系统、搞培训……村里人也用上“互联网”医疗。医院,当医院平台作为中转站,接通乡镇卫生院、医院端口;另一头,原来的省二医远程医学中心拆分到各科室,甚至直接连到各临床专科医生的办公桌。随着广东健康扶贫人工智能医生进乡村工程的深入开展,“省—县—镇—村”四医院体系逐步成为现实。随后几年,医院在阳山县各镇各村运行顺畅,普及率也越来越高。大崀镇一村民每当慢性胃炎发作,就去大崀村卫生站开点药吃,回去好一阵,不久又犯,反反复复。卫生站开通医院后,村医黄洪医院中医科专家,对症开了一张中医方子。村民坚持服用,两年多都没有再犯。“这位老乡后来又带了七八个人来卫生站,让我开电脑,说要看省城的大医生。”黄洪基笑着说。智能化“互联网”医疗跃上指尖黄素英家七代从医,她当村医也29年了。真正让她大开眼界的,是近两年乡村医疗的变化。不久前,村里卖豆腐的陈大哥打来电话,“能吃能睡能干活,就是感冒气紧”。黄素英不敢怠慢,马上背起一个黑色的小包出了门。“这是省里给我们乡村医生配备的人工智能设备包,里面心电监护仪、血糖仪等一应俱全。和早年的‘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比起来,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设备包里的东西都是联网的,往病人身上一戴,检测到的数据、拍到的影像资料医院和省二医。”有了它们,黄素英心里更踏实了。她还有一个工具,就是安装了医院远程系统的智能手机,让人工智能帮助诊断。像黄素英手持的这种人工智能设备包和智能手机,早在年9月,就在广东省卫健委统一部署下,发到全省个贫困村,村医人手一套。“互联网”医疗扶贫从桌面转战指尖。由省二医孵化,已开放给公众免费使用的手机应用程序“叮呗医生”也引入阳山,成为村医手机里随时随地可以问诊的智能助手。黄素英用起“叮呗医生”很是熟练,里面还存着村民们的就诊档案。“他们有什么病史,做过什么检查,远程会诊结果怎么样,都一清二楚。”以前村民要医院做检查,“现在我背个设备包,打开手机蓝牙,在村民家里就能做检查,不到一分钟就有专家跟我们连线。不仅能指导怎么处理,还能安排绿色转诊。”黄素英说。带队伍“云课堂”助基层医生成长公路通了、电话通了、网络通了,镇上卫生院的门诊也变得忙碌起来。远程医学平台不仅医院,也是基层医生进修的课堂。黎埠镇地处山区,常常有骑摩托车的村民摔倒受伤。但镇上的卫生院骨科底子薄,一度只能进行下肢单一骨折的处理。阳山县远程医学中心黎埠镇卫生院分中心的接通,让该院骨科医生袁小明受益匪浅:每周一次的病例讨论、随时进行的网络会诊、不间断的远程学习,已经成了他和同事们的日常。“经过线上线下学习,现在我们水平提高不少。群众来到这里,不仅能进行关节脱位、关节外手术,还能开展外伤合并骨折、皮瓣移植等手术,方便多了。”过去村民受伤,一旦皮肤缺损多,往往很难处理。通过远程会诊,镇卫生院熟练掌握了皮瓣牵拉移植的技术。“已经做了七八例,省去了植皮手术的过程,也减少了可能引起的并发症。”袁小明说。如今,黎埠镇卫生院盖起了门诊楼、中医馆,服务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即使是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远程平台的接通,也让基层诊疗的预案处理、手术选择更科学,分级转诊也更顺畅。不久前,当地一名60多岁的大爷做家务时摔倒,送到黎埠镇卫生院显示胸椎多发性骨折。“镇卫生医院,县医院解医院。远程会诊时省二医、医院的专家及时指导我们,在第一时间处理感染、并发症,以及如何正确搬运、转运等;医院还有绿色通道快捷入院,免了病人后顾之忧。”黎埠镇卫生院副院长梁阳德感慨。近3年来,医院开展新业务、新技术约80项,填补了技术空白。以前阳山许多做不好、不敢做的手术都顺利开展,部分技术项目甚至达到省级前沿。医院医院(医院)院长司彤告诉记者,经过几年帮扶,阳山县域内住院率已从最初的不到70%提升到了86%,“老百姓看病不再挤着去广州了,连外出务工的阳山人都选择回来手术了。”一代又一代的基层医生回乡扎根了,越来越多的村民也选择在家门口看病,阳山县委书记邓菲看在眼里。“全县贫困户虽已全部达到脱贫标准,但对因病因伤因残返贫必须做好动态监控。对农村来说,尽量不得病、少得病、得小病,病而能医好的需求更加突出。”她说,未来5年,县里将进一步加大对镇卫生院和村级医疗设施、人员的投入,与省里的帮扶双向发力,线上线下同步推进,用家门口的优质医疗,防止因病返贫。《人民日报》(年03月25日15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