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成瘾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反诈20年这个名字,是所有民警心底的 [复制链接]

1#

当你和反诈警察聊天,所有人都会跟你说起徐玉玉。

5年前的8月,这个18岁的山东女生被骗走了上大学的元,伤心过度,引发心脏骤停去世。

诈骗她的主犯、22岁的陈文辉被判无期徒刑。记者采访他,他说只是想和同乡一样搞一些“来得快”的钱,没想到会把一个女生推向死亡。

直到这时,人们才突然意识到,电信诈骗除了骗钱,还可能摧毁一个人的生命。这一事件之后,全国对电信诈骗的严厉打击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力度。

从这个节点出发,我们将目光拉长到21世纪前20年,梳理这场诈骗与反诈骗斗争的波涛暗涌。

这是一场守护者和犯罪者的竞赛,从人力、意志到科技,正邪之间的较量与追逐,从来没有停歇。

1

-:

亲缘组团式诈骗

顺藤摸瓜式打击

电信网络诈骗,我们后来常称做电信诈骗,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的台湾地区。

21世纪初年,随着两岸三通,以及大陆地区电话、手机的普及,电信诈骗开始从福建登陆,逐渐扩散到全国。

一开始,诈骗转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躲避台湾地区警方的打击。这些诈骗团伙转移至大陆后,往往聚集在一个区域甚至一条街,继续向台湾地区民众抛下“重金求子”的诱饵,或者冒充警方、司法机关诈骗。人口数量本来就不多的台湾地区,几乎被骗了个遍。

很快,这些诈骗团伙发现,两岸人民同宗同源,那些诈骗剧本可以直接复制来诈骗大陆居民,于是他们便把目标对准大陆民众,还开始在大陆发展下线。

(上世纪的台湾地区)

福建泉州民警王晓斌从事反诈骗工作多年,在他的记忆中,最初一批诈骗犯罪都是在本地作案。诈骗分子买来通讯录,统一邮递贺卡,谎称中奖,坐等受害者上钩。如果有人打来电话,就诱导对方一步步交各种“保证金”“所得税”,直到受害者发现不对劲,或被彻底掏空。

在一些地区,这种诈骗模式曾经一度被视为一种可以光宗耀祖的赚钱方式,靠着宗族关系,同村、同镇的人甚至组团干起了诈骗。

尽管彼时诈骗手法粗糙,但这个黑色行业从此在中国大陆生根和蔓延。直到不少被骗几千甚至几万、几十万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人们忽然发现,竟然有一种犯罪,不用见你的面,就能把你兜里的钱掏得干干净净。

新型的犯罪方式自然引起了警方的高度重视。

年,公安部组织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了“打击整治利用短信息和网络诈骗犯罪的专项行动”,第二年,又针对一些重点地区实施“手机违法短信的专项治理工作”。各地警方也结合公安部的部署和本地发案特点,依托刑侦部门,开展了针对电话诈骗、短信诈骗的打击。

这个时期,大家对电信诈骗没有全面的认识,打击起来可谓是盲人摸象,只能按照传统侦查思路顺藤摸瓜。好在当时骗子的作案方式简单粗暴,几乎不会刻意隐藏或伪装。警方接到报案后,顺着收款账户、电话所在地一查,基本就能锁定犯罪嫌疑人的位置。碰到个别学会网络电话的“聪明人”,警方只要找到银行转账记录,也比较容易逮到幕后黑手。

当时最麻烦的是出差和反诈知识的普及。因为犯罪者和受害人跨了多个省市,需要警方多地转战,和各地的警方、银行、电信等部门沟通协作。而因为很多地方、很多部门还不知道什么是电信诈骗,因此在协作之前,往往需要先上一堂课,费尽了口舌。

年,哈尔滨市公安局侦查员转战厦门、广州多地,用了整整8个月的时间,才成功打掉一个网络电话诈骗的特大犯罪团伙,抓获13名成员,并缴获全部作案工具,涉案金额万元。这是当时破获的最大的电信网络诈骗案。

2

-:

公司化特征明显

警方反制方式升级

年之后,诈骗犯罪开始了第一次升级。

一些诈骗团伙升级了组织能力,从熟人结伙的小作坊,进化成了公司化犯罪:招聘员工、组织培训,伪装成正常的公司“开展业务”。公司内部分工明确,有人负责办卡、有人负责打电话、有人负责采购、培训甚至考核。

随着网络、手机的普及,犯罪团伙也开始升级诈骗手段,包括制作钓鱼网站、利用伪基站发送短信、制作木马、盗取QQ等等。与此同时,支付宝等互联网支付平台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