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成瘾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监管成了花架子少年网瘾如何戒 [复制链接]

1#
栗女士的
  

实名注册、充值限制

实际只是“花架子”?

其实,像斌斌这样一掷千金玩网络游戏的“熊孩子”并非个案。记者走访得知,今年的“最长寒假”,让孩子们接触手机和电脑的时间大大拉长,一些不自律的孩子偷玩网络游戏的现象跟着多了起来。“有些孩子沉迷游戏中难以自拔,影响学习;更有甚者,偷偷购买装备,花掉大笔的钞票。”我市心理咨询师王越说,父母财产损失不说,心情也跟着焦虑起来。

对于这种现象,王越有自己的分析:这类沉迷网络游戏的孩子,与父母管教缺位有关。特别是农村和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同时,他们的文化水平偏低,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合理的规划和安排。

这些年来,因为未成年人玩网络游戏引发的投诉一直是社会热点。前不久,浙江省消保委公布年一季度受理投诉情况,就提到“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消费问题突出”。“投诉反映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无需实名认证即可登录游戏。部分网络游戏经营者未落实国家有关实名认证制度的规定,在没有进行实名认证的情况下就能登录游戏并进行充值,实名认证如同虚设;二是未对未成年人进行身份验证及设置充值上限。部分网络游戏经营者未限定未成年人充值上限,未采取有效措施验证充值人身份,导致未成年人冒用家长名义充值,未成年人网络游戏超额充值纠纷频发。”省消保委有关人士透露。

为了进行有效管理,年10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了《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在六方面制定针对性措施,如要求严格实名注册,所有网络游戏用户均需使用有效身份信息方可注册游戏账号;严格控制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时段时长;规定每日22时到次日8时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法定节假日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其他时间每日不得超过1.5小时;规范向未成年人提供付费服务,规定网络游戏企业不得为未满8周岁的用户提供游戏付费服务,8到18岁的未成年用户充值金额也有限制,每月不得超过元。

昨天,记者对“第五人格”“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几款热门游戏进行了体验,这些游戏均能以游客身份登录体验,但体验时间很短。随后记者完成实名注册,同样很简单,只要输入身份证姓名和密码,无需提供其他认证方式。在充值环节,的确会跳出“未成年人消费限制说明”,但充值并不受限,只需输入支付密码即可充值成功。

“一些相对规范的游戏,因未成年人使用和充值受限,一些小孩子便利用成人身份注册并充值,注册过程很简单,实名制形同虚设。一些小公司开发的游戏,则根本不需要实名注册。”我市一些游戏玩家说。


  C 新闻观察

治标更需治本

共同织密“防护网”

青少年网络成瘾、未成年人大额充值、巨额打赏等事件屡见不鲜。有识之士认为,这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织起“防护网”,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学校和家庭教育不能缺位。绍兴文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博士游柱然教授说,孩子沉迷网游,家长在监管中必然存在过失,家长应该设法限制孩子玩电子产品,如设置密码,开启绿色上网模式,但是这些只能治标。家长拿出更多时间陪伴孩子,才是治本之策。同时,学校防网瘾教育要全方位入手,不是简单发发提醒就行,应从案例分析、心理辅导、兴趣培养等方面展开。

这一观点也得到我市心理咨询师钱国正的认同,如果孩子生活空虚,缺少正常的社交活动,就容易沉迷于虚拟世界。现在独生子女家庭较多,但父母再忙,也应该挤出时间,陪伴孩子成长让孩子从网瘾中渐渐走出来。

发生未成年网游大额充值消费纠纷,怎么办?市场监管部门表示,家长要保留好证据,包括账户消费明细、家长与未成年人的沟通记录、支付凭证等重要信息,积极开展维权,对不正规游戏坚决说“不”。

另一方面,游戏开发企业也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守住守法经营底线。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部门有关人士说,网络游戏开发企业大多在外地,本地监管鞭长莫及。一些企业只顾赢利,给未成年人沉迷游戏世界创造了条件。这类网络企业要切实加强行业自律,严格执行实名认证等法律规定,有效启动游戏防沉迷系统、支付限制等保护机制,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D最新声音

最高法/p>

“熊孩子”的“慷慨”支付

网络服务商应返还

国务院新闻办5月19日举行新闻发布会,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二),其中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其监护人同意,参与网络付费游戏或者网络直播平台“打赏”等方式支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款项,监护人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该款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刘贵祥表示,按照我国民法总则规定,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践中涉及到网络打赏等问题的多数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打赏时非常慷慨,有的金额达到几千、几万,这显然和年龄和智力水平不相适应。“毫无疑问,如果家长不追认,这属于无效的行为。”刘贵祥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