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成瘾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预防犯罪导学案 [复制链接]

1#

预防犯罪》导学案

预防犯罪

新授

知识目标:知道犯罪的基本特征和危害性,了解刑罚,懂得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活动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法治观念,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自觉遵纪守法。

教学重点:犯罪的基本特征和刑罚。

教学难点: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活动探究法、情境体验法、启发式教学法

多媒体课件

八年级学生网络已经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离开了网络,我们生活将不再便捷,各种媒介信息,好的坏的,都在充斥着网络。

在信息化时代,面对各种媒介信息,如何选择、理解和评判,是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

一、激趣导入,日清释疑:

阅读教材P52“运用你的经验”,思考/p>

我国刑法对四百多种犯罪行为分别规定了刑罚。查阅刑法,分析图片中行为的性质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提示:①砸破汽车玻璃偷盗车内物品属于盗窃罪。《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②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添加非法食品添加剂,属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致人死亡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特别严重危害的,依照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的规定处罚。

③为了逼对方还债而绑架他人属于非法拘禁罪。《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规定: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教师过渡:这三则事例中当事人的行为不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而是触犯了刑法,构成了犯罪。什么是犯罪、犯罪应受什么处罚、如何预防犯罪,是我们本课时即将学习的内容。

阅读材料,思考/p>

年1月9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通报了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审查调查情况。数据显示,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处分省部级及以上干部51人,厅局级干部余人,县处级干部2.6万人。

材料说明了什么?

提示:国家依法治国,从严治党,不论谁都不能触犯法律。

教师过渡: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法不可违》。

(设计意图:用形象、直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一、了解罪与罚

1.下表是小建的人生轨迹片段。阅读表格,思考/p>

小建的人生轨迹片段行为的

性质受到的

处罚

七年级时他经常迟到、旷课,甚至夜不归宿①纪律

处分

升入八年级后,他沉迷于网游,为筹钱上网,把学校的电脑零部件偷去卖一般违

法行为③

20岁生日那天,他醉酒驾车将一个行人撞成重伤②④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格中的内容。

提示:①违纪行为。②犯罪行为。③行政制裁(或行政处罚)。④刑罚处罚。

(2)表格中②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提示:符合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

(3)小建醉酒驾车撞伤路人触犯了哪部法律?这部法律的内容是什么?

提示:触犯了刑法。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4)从小建的人生轨迹看,他违法的自身原因是什么?

提示: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

刑法是最严厉的法律,是制裁犯罪行为的有力武器。

2.阅读教材P53“探究与分享”,思考/p>

试对比分析上述行为。

提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触犯的法律不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

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不同之处在于:①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性不大,情节轻微,而犯罪对社会危害性很大,情节严重。②触犯的法律法规不同。一般违法行为是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而犯罪是违反了刑法。③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一般违法行为不受刑罚处罚,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

3.阅读材料,思考/p>

年3月26日,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中宣部原副部长鲁炜受贿一案,对被告人鲁炜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百万元;对鲁炜受贿所得财物及其孳息予以追缴,上缴国库,不足部分继续追缴。

(1)鲁炜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

提示:犯罪行为。

(2)鲁炜受到的处罚是什么处罚?

提示: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

(3)法院的判决中,哪些是主刑?哪些是附加刑?

提示:有期徒刑是主刑,罚金是附加刑。

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二、加强自我防范

1.阅读教材P55“相关链接”,思考:

有人说,年龄小的人一般不会犯罪,即使犯了罪也不会受到刑罚处罚。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

提示:犯罪与年龄大小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刑罚处罚的说法是错误的。

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尽管法律规定人到了一定年龄实行严重危害社会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年龄小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要紧。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2.阅读材料,思考:

13岁的小明是一名八年级男生,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由年迈的奶奶照看。在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小明结交了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青年朋友,经常逃学、常常夜不归宿、吸烟、喝酒、迷恋网络游戏中厮杀情节。因手中没钱,小明参与了一起盗窃案件,被派出所抓获。

(1)上述材料中小明的行为哪些是不良行为?哪些是犯罪行为?

提示:不良行为:结交损友、逃学、夜不归宿、吸烟、喝酒和迷恋网络游戏。犯罪行为:盗窃。

(2)导致小明犯罪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和法律意识;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等等。

(3)小明的堕落给我们青少年留下了哪些深刻的教训?

提示:要主动接受良好的教育;要结交益友,不交损友;要不断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要学法懂法,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等等。

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本课时我们认识了什么是犯罪、犯罪的基本特征,明白了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明辨是非,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青春寄语:遵纪守法,修身养德,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小事见大,脚踏实地,以法律为准绳开启成长引擎!

三、成果展示答疑解惑

1、师生互动,组间交流,解决自学中个人和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检测归纳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完成导学案上的习题

预防犯罪

通过本课时教学,让学生懂得预防违法犯罪应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犯罪的基本特征和刑罚,难点是落实到遵纪守法、防微杜渐上,通过教学基本完成了这些任务,三维目标在教学中贯彻始终

预防犯罪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