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成瘾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断瘾如何拯救网瘾少年这本书给你最好的 [复制链接]

1#

01一心为孩子的父母,真的懂他们的心吗?

人啊,有时候还真奇怪!

春节前,看见孩子拿着电子产品,恨不得一把夺过来:看这个多废眼睛!

可疫情之后,在家上网课的孩子整天抱着电子产品。你看见了,还得跟孩子说一句,“乖,认真看。”

就这样,结束了两个多月的网课后,对网络依赖上瘾的问题,也自然走进了我们的视线。

早在十多年前,杨永信,全国戒网瘾专家曾用电击“治疗”网瘾,被质疑其封闭式灌输的行为是对“病人”进行各种精神洗脑,其网戒中心被称为是新时代的“集中营”。

有些出院的“患者”用了“地狱之行”“非人性”“丧心病狂”等批判性极强的词语来形容那段经历。

这种一边“痛苦打击”一边给“光明出路”的做法,被认为颇似邪教。采用这样极端的方式,是对孩子的二次伤害。自然也没有达到众多父母的预期效果,这么多年过去了,网瘾少年数量不减反增。同时,父母们四处求助的声音也更加多了起来。

可是在这些声音之中,我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

孩子出了问题,就只是孩子一人的问题吗?父母们为孩子奔波的同时,是不是也在刻意回避着些什么?

今天分享的这本《断瘾》,展现的正是这些父母们刻意回避,孩子们默默承受的最关键问题——家庭系统功能缺失。

面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这件事,父母家长往往如临大敌,要么无奈回避,要么严厉训斥,很少有人愿意真正去剖析青少年掉进网瘾深渊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了解网瘾少年的背景,想法,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走出深渊,更好地成长。

本书作者银子,是一名资深的心理医生,她长期从事青少年网瘾及教育方面的咨询和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书中,作者从其治疗对象中选取了12个具有代表性的青少年网瘾案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它是目前为止,我看过最好的帮助青少年戒除网瘾的读本之一。

怎么样,做好准备,跟我去书里一探究竟了吗?Letsgo!

02假装不需要,并不代表真的不需要

总有些父母认为,只要夫妻和睦,家庭就不会出问题,孩子就不会出问题。

但《断瘾》却一棒打破了这个“幻想”:比如说,多多的故事。

多多出生在一个城市家庭,从小和他的亲生父母接触较少。到了可以读书的年纪,也只有在周末才能见上父母一面。

而即使在周末,多多也无法享受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因为多多的父母好不容易等到休息日,两人需要单独相处,尽享二人世界。

他们更多地沉浸在自己的需要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孩子。

在治疗过程中问到这些经历,多多说他小时候对这些细节很在意,认为父母不爱他、不关心他。因此感到沮丧万分,但现在已经无所谓了。

他这样的自我安慰实际上只是一种无奈的抗争。

多多已经习惯在遭遇挫折的时候通过自圆其说来掩饰自己真正的需要。他小时候希望父母爱自己。但现实让他失望,于是他告诉自己:“你们不爱我没关系,我自己爱自己。”

他长大后和同学们相处不好,同学们远离他,他告诉自己:“你们本来就不值得交往,我享受孤独。”

但假装不需要,并不代表真的不需要。

在游戏世界里,多多找到了归属感,游戏虽然是虚拟的,但操作这些游戏的玩家是真实存在的。

多多在现实生活中不能被满足的需要在游戏世界里被很好满足了。

在治疗结束时,和多多的父母沟通过之后,多多的父母有了一些转变,要知道任何感情都可以替代,唯独父母之爱是唯一的。

多多对父母的改变看在眼里,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也明白。他开始愿意和父母多沟通,愿意一点点降低自己对学习的期待。

哪怕是最冷酷的人,心里也会有这样一个角落:那里有母亲温暖柔软的怀抱,有父亲坚实的臂膀。

在这本书里,所有接受治疗的对象,都和多多一样,如果能走出家庭给予的错爱,就会在和煦的阳光下重新拥有健康和快乐。

网络成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家庭是关键因素。

看过这本书,我深切感受到:正是父母的不健全人格和不良养育方式,才使孩子掉进了网瘾的深渊。

03每个网瘾少年内心里,都藏着一个渴望被看见的小孩

读过这本书,我发现,大部分网瘾少年,都有一颗异常细腻的心。

他们不仅能敏锐地观察到父母的互动,甚至能在一段时间相处后,对治疗师的套路了如指掌。

马建是在父亲的建议下自愿来接受治疗的。他自述至少已经接触过13位心理医生,还把他们当朋友来相处。

在最初几次交谈中,他表现得非常健谈,自信且乐观。

在电脑世界,他是一个手握实权的队长。队长可以带领队伍,还可以随时变更队伍中的人员安排。

每周他花很多时间和网友们共同完成攻关任务,他在网络游戏中尽情展示自己作为一个优秀分子应该具备的责任心,享受运筹帷幄的快感。

但在现实世界,马建因为过度沉迷网络而频繁逃学且经常违反校纪,平时老师都把他当作坏的典型。

治疗师在和马建针对各类问题进行探讨时,他分析起来头头是道,但在他的日常生活中,这些分析结果对行为的触动却几乎没有。

从他口中时常会一本正经地蹦出含有“前途”“理想”“未来”“思想”等字眼的句子—诸如此类的话经常挂在他父亲嘴边,他大概就是因此耳熟能详的。

他强烈希望自己能成为受人尊敬的优秀分子,但这种愿望在生活中一直没有得到满足。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他不在现实中努力,反而把这种能量用在网络上?

从他常说的话里可以找到答案。他常说“一个男人应该……”尽管他才17岁,但他十分强烈地认同这些思想。

同时他又非常懊恼,因为他不知道若要成为一个真正顶天立地的男人,他能为自己的前途做些什么。

生活中的他如此渺小,除了通过网络游戏,又如何能叱咤风云又受人尊敬呢?

在接受治疗期间,他不止一次提出想中断治疗,他说,“想母亲了,她一人在家,自己心里不踏实。他从心底里不相信父亲,觉得只有自己才能照顾好母亲。”

在治疗结束,治疗师见到他的母亲,能够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依赖,那种感觉就像是角色互换。

所以孩子想要快快强大起来,这样才能保护好母亲。

04网瘾,并非是男生的专利

另外一个治疗对象莹莹,是这本书提及的唯一一位女生。

莹莹最初在两种情况下会跑到网吧:一是和妈妈吵架了。她不想和妈妈待在一起,恨不得再也不要看见妈妈,便跑到网吧躲起来。

二是当情绪突然变得无法自控时,网吧成了她有意识释放自我的空间。

莹莹已经20岁,在来到这里治疗前,已经有过多年治疗经历,均由妈妈全程陪同。

她的妈妈为女儿撰写了从小到大的生活经历,还有治疗的很多故事。为了一心一意全程陪女儿求医,她已经把工作辞去。

莹莹母女俩的关系像张爱玲小说中的许多母女,互相依赖、互相提防、互相嫉妒。

亲情对一个人来说应该是温暖的港湾。

然而莹莹与母亲之间那种时而和谐时而冲突的关系,没完没了的纠葛,已经让莹莹疲惫不堪。

当治疗师问莹莹妈妈,“你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这么多年你都没上班。但你已经把带女儿看病这件事当成你的工作了。”

她愣住了。

莹莹的妈妈是个单亲妈妈,女儿是她唯一的情感寄托。她始终不想离开女儿,但她害怕女儿的回答,害怕女儿想离开她。

一方面她想控制女儿,增强女儿对自己的依赖;另一方面对女儿的前程耿耿于怀,在这样的强迫与控制下,莹莹“终于”生了病。

心理学家荣格说,所有的母亲身上都有圣母与巫婆的成分,只是程度与比例有所不同。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母子关系,和母亲的关系走向何方,是子女在关键时刻必然会面对的问题。

05最后的话

孩子对家庭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