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成瘾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严重影响教学秩序引发广泛关注专家 [复制链接]

1#

近日,河南省新郑市第三中学一名刘姓历史老师上网课后在家中不幸去世。据刘老师家属提供的视频和图片显示,刘老师在上网课时,直播间被人故意播放刺耳音乐,有捣乱者恶意威胁,种种话语不堪入耳。目前,新郑市公安局、教育局、网信办等部门已成立联合调查组,调查结果将向社会公布。在网上,入侵网课捣乱的行为被称之为“网课爆破”或“网课入侵”。多位专家表示,“网课爆破”不仅扰乱了网络平台的公共秩序,也给很多人带来了实际伤害,已经不单单是搞黄一堂课这么简单了,如果是“黑客”破解网络课堂账号密码组织捣乱者进入,或捣乱者辱骂他人造成严重后果,还可能涉嫌刑事犯罪。

“网课爆破”

严重影响教学秩序

“我们正上着课,突然有人大喊‘老师我要上厕所’,然后一阵尖锐的警笛声响起,屏幕上跳出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有个男生直接开始骂人,骂得特别难听。老师没法一下子把他们全踢出去,最后只好提前结束了网课。”这是上海大学生小夏今年9月的一次网课经历。在一些网络平台,有不少声称专业“爆破”的博主发布视频称,各大网络会议室、在线办公平台皆可“爆破”,相关服务被称为“梦泪”“波波”“猪猪侠”等。此次新郑市第三中学刘老师的网课中,就出现了号称“梦泪”的捣乱者。记者看到,在有关刘老师的网课录屏中,刘老师正在讲课,突然插入一段音乐,屏幕上出现一个白色面板,有人打字:“你瞅啥?我是梦泪。感谢发来的会议号。”账号“××太美”“终极××××”反复加入网络课程,不断播放吵闹音乐,并对刘老师爆粗口、说脏话。
  多位受访学生告诉记者,“梦泪”原意是指《王者荣耀》职业选手的游戏ID“梦之泪伤”,但在“网课爆破”里,它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不少入侵网课的捣乱者用“梦泪”做头像或名称配上音频扰乱课堂,导致一些老师“看到‘梦泪’都会紧张”。
  北京西城某学校初中部宋老师对记者说,老师被莫名羞辱,在全班学生面前手忙脚乱,对其自尊心是一种很大的伤害。“虽然这次河南新郑的老师不幸猝死和‘网课爆破’之间的关系还有待确认,但换位思考,她面对‘网课爆破’时的无奈也是完全可以想象的。”宋老师说。

“网课爆破”属于网络暴力吗?

进入网络课堂、会议室需要账号、密码,这些捣乱者又是如何知道的呢?记者调查了解到,账号、密码的来源,有的是黑客破解,他们组成社交群组,交流侵入网课的信息和技术;更多的则是学生将相关信息外泄,“引狼入室”。
  针对“网课入侵”的恶行,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采取防范措施,除了要求老师及时更换网络会议号和开启等候室、要求学生实名进入会议并开启摄像头等预防手段,有的学校也在通过更换线上教学平台、直播课转录播课、聊天群内授课等方式防范“网课入侵”。
  一位网络安全专家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网课爆破”的成因较为复杂,有些是学生反感上网课,自己或者邀请“爆破手”来捣乱,实现把网课搞黄的目的;也有些是学生之间有矛盾,通过这种方式公开报复;还有些就是纯粹的恶作剧。
  那么,“网课爆破”是否属于网络暴力呢?
  中国政法大学网络法学研究所所长李怀胜说,网络暴力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就是会对某一个人的合法权利造成非常现实和直接的危害。由此可见,“网课爆破”就是一种网络暴力。

“网课爆破”涉嫌多种违法犯罪

破坏教学秩序,侮辱老师人格,很多人不禁要问:“网课爆破”是否涉嫌违法犯罪?
  在京都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翁小平看来,“网课爆破”涉嫌多种违法犯罪:对老师进行侮辱、诽谤,公然贬低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可能构成侮辱罪、诽谤罪;采取“网暴”行为恶意干扰网络课堂秩序,可能构成寻衅滋事罪;传播淫秽色情视频的,则可能涉嫌传播淫秽物品罪;传播暴恐内容视频的,则可能涉嫌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煽动实施恐怖活动罪。
  “如果是通过黑客技术入侵网络课堂,通过技术手段破解课堂密码,对弹屏进行控制等,则可能涉嫌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翁小平说,参与者未满14周岁的,可以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11月4日,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发布视频称,“这种行为真的让人感到非常非常愤怒,因为同为教育工作者,我时常能够把自己代入进去。我在想,如果我面临类似的情境,会如何作为?”罗翔表示,对于扰乱正常的工作秩序、教学秩序,现行法律提供了许多规制之道,无论是教育法、治安管理处罚法,还是刑法,都有相应的惩治措施。尤其是对公然侮辱他人,现行《刑法》第条就规定了侮辱罪,以暴力方法或其他手段公然侮辱他人,情节严重的,最高可以判处3年有期徒刑。“虽然这个罪一般来说是亲告罪,不告不理,但是如果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那就可以变成公诉案件。”罗翔称,在司法实践中,如果公然侮辱他人,导致他人死亡或者导致他人自杀,通常都可以理解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从而变成公诉案件。罗翔介绍,最近几年,网络侮辱诽谤的现象越来越猖獗,所以年刑法修正案(九)增加了一个条款,即如果在亲告的情况下,人民群众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搜集证据存在困难的时候,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相应的证据,来加大对侮辱诽谤罪的打击力度。
  

“网课爆破”已引发多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