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成瘾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了不让孩子有网瘾,我提前把他送去电击治 [复制链接]

1#

这是关于青少年网瘾成因的讨论

是我和你共同学习的第52件事

家长指引

近日,《中国青年报》在“02版:青年话题”连发了五篇“游戏成瘾”话题文章,数位作者分别从各自角度,围绕青少年“网瘾”成因,如何引导孩子摆脱网瘾等话题发表了看法,无疑又把“网瘾”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推向了风口浪尖。

而关于“熊孩子”玩手游充值花掉父母大量金钱的案例也层出不穷。

如果要家长们说起网游、手游,那无异于洪水猛兽。

现在的手机,APP,平板更是纷纷出了“家长模式”的操作来限制孩子玩游戏。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这背后无疑体现了父母对游戏的观念:嫉恶如仇,深恶痛绝。

正是洞察了家长们的这种心态,一些极端分子抓住了这个机会。最典型的,莫过于“雷电法王”杨永信,电击治疗网瘾法的开创者。

在8年前,这个男人的事迹在网上发酵开来,我们才知道了原来还有这种“治疗”方法。里面每个孩子被电击后的惨叫声,那么的无助,可谓令人触目惊心。

原以为,这个事情已告一段落。可在前段时间,微博上一个名为“十三号室的叫声”的视频又火了。而十三号室,正是杨永信曾经电击学员的地方。

为什么他还在逍遥法外?还能继续开办这种折磨青少年的人间炼狱?我不得而知。但是,更可怕的是,居然还有家长仍选择把孩子送进13号室。

“网络只是父母教育缺位的替罪羊”,我完全同意这句话。

从某个角度来说,许多家长和孩子,从未进行过真正有效的沟通。你玩游戏,你就是不对。我管不了你,我就送你去能管你的地方。

这是一种病态思维,更是一种病态教育。

诚然,网瘾是影响学习,影响生活的。但是有没有想过,让孩子沉迷的,今天可以是当下的网游,明天就可以是其他的东西?

我曾经在网络上认识过这么一个朋友。我每次上线,都能看到他在游戏中。我好奇,于是问他。才得知,他在现实中是单亲家庭,而爸爸也忙于生意上的事情无暇顾及他的生活。

因为家庭的缘故也使得他在性格上十分孤僻,现实中不愿与人交流,轻微自闭,只有虚拟世界才能让他稍微快乐。

许多孩子不正是如此吗?父母从未有与自己沟通的欲望,而把一切都归结于孩子的不对,自己却从不正视自己的错误。

生而为人,每个人都是第一次,你是第一次做父母,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孩子。如果可以的话,请务必多与孩子沟通。

最近看到一句话,深以为然。

十五年前它是早恋,三十年前它是偶像,三十五年前它是香港电影,四十年前叫做武侠小说,现在它叫游戏。

人类娱乐的方式永远不会止步,如果游戏真的就此消失,那么自然会有新的方式来代替游戏,那时候,替罪羊又是谁呢?

承认吧,这就是你为人父母的教育缺位。

END

作者▎哈利同学

设计▎Gerry酱

哈利同学

想记录很多故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