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成瘾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碗粉暴赚300亿螺蛳粉爆红网络的背后 [复制链接]

1#
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权威 http://pf.39.net/bdfyy/bdfzj/

似乎在一夜之间,广西柳州的地方小吃螺蛳粉火遍了全国。

就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活动中,袋装螺蛳粉全网订购量超过万件,高居方便食品类的第一名。而在年全年,螺蛳粉在网上总共卖出11亿袋,平均每个中国人几乎人手一袋。

螺蛳粉被评为"年最受欢迎小吃"

这样一袋小小的螺蛳粉,能有多赚钱?

根据柳州市的统计,如今的柳州螺蛳粉产业,已经做到了“三个一百亿”——即袋装螺蛳粉销售收入超过亿,配套产业收入超过亿,线下实体门店收入超过亿元,占到柳州GDP的近10%。

螺蛳粉,显然已经成为柳州市的支柱产业之一,足够养活数十万就业人口。

然而你可知道,仅仅在5年之前,螺蛳粉还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小众小吃。论知名度,远不如同处于广西的桂林米粉有名。

彼时,“桂林米粉”与“兰州拉面”、“沙县小吃”一道,并称为“民间饮食巨头”,线下店铺早已经开遍了全国。然而出了柳州,却很少有外地人知道螺蛳粉的名头。

四大民间饮食巨头

那么在这短短的5年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螺蛳粉突然间爆火网络?它的成功,究竟是在网络狂欢中诞生出的偶然、还是精心策划下的必然?

而对于成百上千种中国其他地方的小吃来说,螺蛳粉的成功,又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呢?

出师不利

10年前,说起柳州,人们对于它的第一印象,一定是它的工业。柳州是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柳州钢铁、柳工、五菱汽车等知名企业都坐落于此。

新中国成立、直至改革开放初期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得益于国家的总体规划,柳州市工业经济十分发达。

柳州工业博物馆

年,柳州市工业总产值高达31亿元,在当时5个自治区的所有城市中排名第一。

然而,随着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袭来,近30年来,全国的工业重心都在向地理位置更加便利的东南沿海转移。曾经的工业重镇东北,不可避免地没落了,同样依赖重工业的柳州经济,也显现出同样的颓势。

面对着经济大潮的冲击,柳州人急切地想打开一条新的生路。于是,他们学习隔壁城市“桂林米粉”的套路,也将目光盯上了当地小吃——螺蛳粉。

螺蛳粉,上世纪80年代出现在柳州的五星步行街,因为汤底用螺蛳炒制而得名。又因为加入了广西当地特有的酸笋,呈现出一种奇特的臭味。

螺蛳粉的臭味其实来源于酸笋

年金融危机后,柳州市政府开始主打“螺蛳粉”名片。当年,柳州将螺蛳粉制作工艺推选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年,柳州政府又斥巨资、大张旗鼓地组织“螺蛳粉进京”活动,鼓励柳州当地商家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开店,并争取到了《新闻联播》的曝光。

然而不幸的是,柳州的这次重金尝试,却惨败而归。

对于那些开进大城市的螺蛳粉店铺来说,因为不少食材属于柳州当地特有,必须通过空运才能获得,所以食材成本高昂,一碗螺蛳粉的价格居高不下。

而另一方面,对于尚未习惯酸笋臭味的外省食客来说,螺蛳粉的味道委实过于刺激,只有喜欢新鲜事物的年轻人才愿意尝试。所以螺蛳粉的主力客群,一直是大城市里的年轻人和大学生。

然而,螺蛳粉的高昂价格,却又将这些收入有限的年轻人们拒之门外。所以,彼时的螺蛳粉门店陷入了一种尴尬局面——“有钱而体面的中年人嫌臭、不愿意吃,而愿意吃的年轻人又消费不起”。

北京有“食臭文化”但螺蛳粉却水土不服(图为北京小吃豆汁)

在此种境遇下,第一批进驻大城市的螺蛳粉店铺,纷纷倒闭。

事实证明,照猫确实画不出虎。螺蛳粉与它的学习对象桂林米粉,两者看似相近,内涵却大不相同。

与螺蛳粉相比,桂林米粉食材普通、四处可以获得,因此得以降低现场制作成本;同时,桂林米粉的口味也更加符合主流审美,最终成为平民美食。

然而,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柳州这次失败的线下推广,却意外埋下了螺蛳粉在线上爆火的伏笔。

无心插柳

年,就在柳州大搞“螺蛳粉进京”的活动期间,一个名叫“陈晓卿”的40岁中年男人,走进了北京一家螺蛳粉店铺。

虽然一般参加工作的中年人,都会因为吃完螺蛳粉身上会带有一股臭味,对其唯恐避之不及。但陈晓卿却不同,他对这碗粉的“香”和“臭”印象深刻。

此后,陈晓卿又在北京吃了两回粉,但他依旧觉得并不过瘾,因此专门跑去柳州吃。在柳州期间,陈晓卿用摄像机记录下了螺蛳粉的见闻故事,并放进了他执导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当中。

于是,在《舌尖》第一季第一集的第十分钟,螺蛳粉出现了。虽然镜头只有短短的10秒钟,但却足够让螺蛳粉为全国人民所知。

《舌尖上的中国》对螺蛳粉的介绍

然而,因《舌尖》爆火而知名的小吃,不只螺蛳粉一家。例如还有云南的诺邓火腿、陕西的岐山臊子面、广东的竹升面等……但在这些地方美食中,只有螺蛳粉发展到了今天这般规模。

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就不得不提螺蛳粉的第二个转机——“产业化”。

经历了线下推广的失败后,柳州人意识到,螺蛳粉过于严苛的食材要求和高昂的制作成本,是其在全国推广的拦路虎,因此必须另谋出路。

恰巧此时,《舌尖》纪录片播出后,不少外地网友想要尝一尝鲜,在电商平台求购螺蛳粉。于是陆续有厂家看到了这一商机,开始制作方便包装的螺蛳粉。

起初,小厂家制作的方便螺蛳粉保质期很短,不过是把煮好的粉真空包装而已,保质期只有15天左右。但即使如此,在《舌尖》的宣传余热中,方便螺蛳粉的销路依然很好。

而这给了柳州人新的灵感。

年年初,柳州市政府在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将食品产业立为重点发展目标,大力发展柳州螺蛳粉,打造品牌”的纲要,推广螺蛳粉工作更是被直接计入下属部门的绩效考评。

在政府部门的推动下,柳州螺蛳粉产业快速发展。年10月,柳州第一家预包装螺蛳粉企业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

此后,随着包装技术的突破,螺蛳粉的保质期越来越长,外地消费者打破空间束缚、在网上购买螺蛳粉不再是难事。

袋装螺蛳粉背后是柳州食品工业的积淀

除了提升螺蛳粉包装技术,柳州还同时规模化了螺蛳粉上游产业。

例如柳州市建立了大米、竹笋等原材料种植基地12个,规模超过50多万亩。在酸笋、酸豆角加工方面,柳州更是专门成立了总面积达6.5万平方米的螺蛳粉产业园。

在标准化方面,柳州市成立了螺蛳粉保护协会,统一各家的螺蛳粉配方,并为螺蛳粉申请了地理标志保护;一同成立的还有螺蛳粉安全检测中心,负责食品质量检验。

在柳州市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努力下,螺蛳粉逐渐从一个需要现煮现吃、成本高昂的地方小吃,蜕变为一个质量稳定、价格低廉、全国各地都能买到的方便食品。

此刻,“让螺蛳粉爆火网络”的万事已经具备,等到它走向全国,只需要一阵“东风”。

借网络的“东风”

年,伴随着巨头“抖音”的成立,网络视频这个赛道,迎来了巨大的风口和流量。

俗话说,中国人“民以食为天”,美食主题必然是短视频时代众人争抢的创作热点,诸多美食博主乘势崛起。

在寻找创作素材的过程中,大多数美食博主为了打造创意,多以“猎奇”为卖点。

这种“猎奇”可以是“贵”,例如向观众展示上千元的龙虾和牛排;也可以是“多”,一顿吃下十几个汉堡的大胃王;更可以是“怪”,口味特别辣或者臭。

在螺蛳粉爆火之前,具有类似属性的食品,也有不少一时成为“网红”。例如来自韩国的火鸡面,因为奇辣无比而出名;又或者来自瑞典的鲱鱼罐头,据称比老北京臭豆腐乳还要臭。

前代网红瑞典鲱鱼罐头

但与它们相比,螺蛳粉的辣度和臭味适中,大多数人都能接受。再加上背后有柳州政府的暗中助力,因此显然走得更远。

年,具有“猎奇”属性的螺蛳粉,开始进入部分美食博主的视野。

当年,美食博主“bigger研究所”开始详细介绍螺蛳粉这款食品,并在次年专门做了一期名为“挑战黑暗料理螺蛳粉”的视频。

这则视频,最终在网络上收获了万播放、4万评论和4万转发,成为一次出色的网络营销案例。它犹如一块巨石投入水面,泛起了巨大的涟漪。此后,诸多美食博主为了博取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