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立场声明:个人分享,本文仅代表作者从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角度去评价体验这款产品,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也欢迎和作者进行交流。
前言:
小时候家里很早就配置了录像机和VCD,我也很早接触了电影文化,成为一个喜欢看电影的人。之后更是在别人还在买DVD电影光盘的时候,我就注册了当时的著名高清论坛获取各种蓝光高清资源,加上当时的动画片,无损音乐,也是来来回回刻了上千张的DVD光盘,中间也曾经将大量数据存在网盘上,不过随着这些网盘企业的陆续转型和管控,大量数据无法找回,最终还是选择本地存储作为自己最主要的存储途径。
为了存储各种数据,我的硬盘大概有几十块,早期我使用了两款硬盘柜来方便使用。这种方式虽然比较简单,但对于数据共享和权限设置却有很大的不足。特别是家里有了孩子后,老人想尽快看到孩子的照片,我还得从电脑上拷过来再一张张发过去,过程繁琐不说,还导致我G(ROM+GNM卡)容量的华为P40Pro也开始空间告急。
最近张大妈晒物活动奖励丰富,我为了能加快更新速度,也需要时常从我百度网盘上下载以前的照片库。普通会员从网盘上下载的速度只有几十KB/s,等待的时间实在是煎熬。
既然免费的公有云存储不可靠且下载速度慢,还得外加各种服务费,而宝宝成长精彩瞬间需要及时分享给家人、那我能不能组建一台基于网络的私有云存储呢?此时NAS(NetworkAttachedStorage:网络附属存储)的身影进入到了我的视线。学习研究了一下,几个专业品牌的NAS除了价格高高在上,概念和术语深奥难懂,各种插件和Docker看得我晕头转向,使用起来也实在是太复杂,我只是为了快捷的数据共享和数据安全,真不用那么复杂。
可能有了NAS的搜索记录外加我经常买绿联的产品,大数据很快给我推荐了一款绿联出品网络私有云存储产品——绿联私有云DH。
仔细看了一下,发现它不光兼顾了易用性,数据安全也做了多重保护,更适合家用环境,并且可选购自带硬盘的版本(一体化服务也省心了)。由于家里买过不少绿联的产品,品质和性价比还是不错的,直接下单。
产品外观展示:
绿联私有云存储包装还是比较大气的,正面带有PersonalCloudNAS,正好表明了这款产品的个人家庭使用定位。
包装背面则用图示展现了产品的卖点比如多终端共享、千兆网络、Samba、自动备份、离线下载、加密空间、海量存储、多重防护等,产品采用了RTDARMCortex-A53四核1.4GHz处理器,并具有2G的RAM和8G的ROM,千兆有线增加性能,额外还有USB3.1/USB3.0接口用来额外扩展。
包装内的保护材料非常扎实,开箱第一眼就给了我不错的印象。
自带的两块希捷酷狼NAS专用盘被海绵泡沫全方位包裹,心里极度放心。全套产品包含了绿联私有云存储、电源、1.5米纯铜六类网线、说明书以及质保卡。
2TB*2的希捷酷狼NAS专用盘,如果觉得不够也有4TB*2的版本可以选择,绿联私有云最高可支持到36TB的海量。
绿联私有云存储整体比较圆润的造型,表面带有金属色泽,能够与家居环境协调搭配,也很显高档。
正面带有指示灯、以及用来扩展空间的Type-C(USB3.1)和USB3.0的接口。
传输速度高达5Gbps,所以用来连接高速固态移动硬盘也不会有什么瓶颈。
指示灯带有电源、网络、DISK1和DISK2硬盘读写标识,清晰明了。
背面则是散热格栅、Reset复位孔、USB2.0、RJ45千兆网口和电源输入接口。
顶部是硬盘安装口,透明标贴标识了如何打开顶盖的步骤,同时还传达着这款产品的理念“日月星辰山川湖海你的故事我时刻守护着”。
按压顶盖后可以打开硬盘仓,顶盖的阻尼控制不错,可以停留在任何位置。
双硬盘槽位,可以支持3.5寸和2.5寸硬盘。
绿联私有云对于3.5寸的硬盘采用的是免工具安装方式,首先拉出两个硬盘支架。
要说绿联作为国内外设Top品牌,它的产品做工确实没得说,整体品质非常高。各种屏蔽罩以及散热片,并通过一个主动风扇进行散热。
支架两侧带有减震胶垫以及快拆扣,可以方便的固定硬盘也提供了足够的稳定性。
对于2.5寸硬盘则需要使用螺丝固定,不过对于家用存储来说,还是3.5寸机械大硬盘性价比更高一些。
绿联私有云底部带有进气口,通过下置风扇对硬盘进行散热。
底座上则是四个大大的胶垫,带来更好的防滑减震效果,也对硬盘是个保护。
12V3A的电源,最高36W的功耗,也足够省电,可以7*24小时开机了。
同时作为外设TOP品牌的绿联,它附带的扁平化千兆网线,真的是我见过附送中品质最好的。
绿联私有云本身没有电源开关,通上电后会自检并启动。
绿联私有云可选择希捷酷狼NAS专用硬盘作为套装,性价比还是不错的,首先就看看硬盘的性能。希捷酷狼NAS专用盘是转的硬盘,功耗,噪声和发热都能很好的控制。
虽说是转硬盘,但速度还是不错的,读写速度最高都是MB/s,对于家庭存储来说足够。
绿联云的客户端支持Windows、Android、iOS、Mac等所有主流平台,用户可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