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成瘾症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研究表明大学生的物质主义水平越高,手机成
TUhjnbcbe - 2023/8/16 20:28:00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4G和5G网络的到来,促成手机成为智能化服务的终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人们通过手机更好地适应着信息化社会。但手机沉迷带来的心理、生理问题也不容忽视。根据媒介系统依赖理论和负强化情绪加工理论,某种行为或物质在满足人们需求、缓解负性情绪的同时,人们也容易加强此种行为或依赖这种物质。

例如,当人们从事某项工作时,往往受手机相关线索的影响,产生强烈的使用渴求,习惯性地打开手机查看相关软件信息,以弥补错失焦虑,满足社交需要。这样的不自主的行为可能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节奏,最终导致当前工作的焦虑,反过来加重人们心理问题。

手机过度依赖普遍存在于大学校园内,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在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大学生滑动着手机走路,吃饭时低头刷手机,课堂上不断开关滑动屏幕,这种不停检查手机消息的现象,影响着课堂学习效率。

随着科技发展,手机的功能不再只限于通讯,手机的社交、游戏、娱乐视频、购物等多功能使用,使大学生沉迷其中,产生愉悦感,离不开手机,耽误学习任务完成,造成学业拖延。研究已证明人们在游戏、娱乐时会产生心流或沉浸作用,导致对当前时间的低估,这也是学生学业拖延的主要原因。

为了维持学生的正常学习,今年教育部新出台不准中小学生带手机入学校的规定,以期望减少中小学生与手机接触来保持课堂效率。不过,即使有些学校颁布禁止课堂使用手机的规定,学生依旧在学习任务上表现不佳,上课不专心。

由于智能技术的发展,手机是满足人们一天基本需求的工具,手机使用不局限上网,还包括对手机本身、手机功能、手机网络活动的着迷。

手机的依赖成为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手机成瘾导致失眠、头晕、眼涩,心理上的焦虑、无聊却依然需要我们重视。我们不能忽略手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以防止潜在的危险。

手机成瘾具有成瘾的病理性症状,影响人们生理心理健康。

手机成瘾者在症状上表现为过度使用导致的心境改变、耐受、禁止使用条件下的凸显和戒断。其中戒断症状和心境改变对手机使用者情绪的影响较为突出,戒断症状。戒断症状是手机成瘾程度的侧面反应,手机成瘾越严重,成瘾的戒断时的焦虑、烦躁、无聊的负性情绪越明显,越可能出现戒断后手机过度使用行为复发。

与戒断症状不同的是,心境改变,而戒断症状强调无法使用的心理渴求无法满足的感受。基于两种引发负性情绪的病症原理,大学生为了逃离无法使用手机的不良状态和过度使用的消极心境,大学生会不断的使用手机,寻找使用手机的机会以致产生对手机的依赖成瘾。

身体对手机的依恋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人类身体与人类自身所造的工具是一道生成的,身体是耦合的产物,工具延伸了人类器官功能,为人类敞开新的空间。如电话把耳朵的倾听延长,眼镜补偿视力缺陷。

在媒介领域,麦克卢汉也提出媒介延伸论,他认为媒介是身体器官的延伸,手机作为信息时代人类创造的工具与媒介,具有通话,视频,信息收集多种功能,人类在不知不觉将其作为自己器官的延伸,将手机作为身体的一部分,产生了身体依赖。

惯性的使用手机之后,身体产生记忆,时刻保持着接受信息的状态,也就是身体的肌肉记忆,使个体在手上没有手机时产生不习惯的自动化反应。

国外学者利用语义网络分析和自我延伸论,解析手机成瘾者身体依赖的内部原因,他们认为手机是自我的延伸,在日常生活中成为我们个人身份、自我价值的象征。

在个人记忆领域,手机的存储分享功能延伸了我们个人记忆,在手机语义网络联想测试中,高手机成瘾者,关于自我的表征远远大于非手机成瘾者,证明手机成瘾者的自我概念依赖于手机,形成了一种手机是自我延伸的认知。

Roberts则期间利用Belk的物质主义自我延伸理论分析手机成瘾者的人格特质,发现大学生的物质主义水平越高,手机成瘾水平越高,物质主义直接预测手机成瘾。

大学生把手机当作身份地位的象征,手机作为物质满足了人们的占有的快乐,当个体拥有品牌手机或者最新款手机时,更多的在公共场合使用手机。

在手机成瘾者眼里,手机被作为一种自我概念的表征,虽然手机功能多种多样,但人们的潜意识里已经将这些功能带来的满足,投射到手机这一实际物质上,出现了自我概念与手机的重合。

手机的存在效应手机的功能众多,而人们最常使用的主要是社交网站,当人们利用手机进行社交时,会把手机当作人际关系的替代。研究发现无手机恐惧症即没有手机会觉得恐惧,来源于害怕错过和害怕落后的社交焦虑。这种焦虑感在人们生活中被手机

“存在”的安全感所替代,在高难度的多任务和学习中,手机的存在会影响人们的注意力与学习效率。

学者认为手机使学生感觉与外界联系,和朋友相互连接,没有手机,他们害怕错过朋友们正在进行的经历。手机存在成为人际关系的替代,对人的意识起占据作用,在手机成瘾者日常生活中具体表现为个体身体习惯性的检查手机,手机的存在分散注意力,机不离身是一种安全感的保证。

从实际生活来看,手机能够满足人们众多需求,给人带来愉悦感,人们在使用的过程往往会沉浸其中,难以自拔。手机成瘾者在行为上表现出机不离身,高频率的开关屏幕,注意力不集中,对手机推送敏感,甚至出现幻听。

大学生手机成瘾具有更为严重的后果,如学业成绩下降、分心拖延。研究者从手机夜晚使用模式角度,认为晚上过度使用手机容易导致失眠,使学生第二天上课精力不足,无法听讲,以至于影响学习效率。

也有学者从时间分配角度认为,玩手机占据学生学习时间,影响学习任务的完成。例如过度使用手机功能导致时间感迷失,网络游戏者在玩游戏时会发生沉浸效应,过度沉迷于游戏情境中,忘记时间。

利用手机进行网络购物时对浏览时间造成低估,打乱学习计划。最近研究还发现戒断条件下,学生对立刻使用手机的渴望,会导致对当前任务的分心。在无法使用手机情况下,手机存在于视线范围内也会影响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高难度任务中表现不佳。

从认知角度来看,手机具有一定的奖赏性,和其它能产生愉悦感并且容易上瘾的物品一样,让人具有一定的渴求感,就如对甜食喜爱的人,会对蛋糕存在强烈渴求。另外,手机成瘾或网络成瘾对个体注意力、记忆能力、延迟满足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大脑脑区也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

在注意力方面,手机成瘾者表现对外界事物的注意力涣散,对手机成瘾相关线索存在注意偏向,在看到别人使用手机或者听到手机推送声音,产生强烈使用手机的渴望,注意力转移到使用手机的渴望中。

手机多功能使用,使个体在媒介多任务转换中导致长期记忆功能下降,手机长期过度使用还会使个体奖赏系统造成损害,为追求更小更及时的奖赏,放弃更大、延迟的奖赏。

当个体和正在响铃的手机分离时容易产生较大的焦虑和更差的注意持续。神经学领域表示长期的手机成瘾,人的大脑也相继发生变化,例如在手机的社交使用中,Sherman发现,社交媒体照片上获得“赞”与大脑奖赏环路的腹侧纹状体和腹侧被盖区激活有关。

另外,国内研究者利用弥散张量成像和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发现,手机依赖组额上回、眶额回、岛叶、中脑腹侧被盖区、海马、丘脑等脑区的各向异性值显著低于正常组,海马、中脑腹侧被盖区、丘脑白质微结构受损。

这些白质结构发生改变将影响大脑的连通性和完整性,导致手机依赖者大脑奖赏回路对正常的奖赏信号敏感性降低,需要不断增强手机的使用满足自身的愉悦感。一旦手机无法使用,就会产生强烈的渴求感。

1
查看完整版本: 研究表明大学生的物质主义水平越高,手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