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混吃等死,是大多数人对国企员工的印象。
但有这么一个国企员工,一边做着月薪几千的电力工程师,一边搞副业写科幻小说,截至年光是小说的版税就赚了多万的外快。
如今他不仅赚得盆满钵盘,名声也随着小说获奖远播海外,享誉海内外。
名利双收的骚操作,让多少人羡慕不已。
那出身草根的他到底是怎样“逆袭”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下中国最牛电工——刘慈欣。
刘慈欣年出生于北京,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刚出生没多久就跟随着父母一起流落到了山西阳泉。
在那个武斗的重灾区,批斗大会成为了当地人的日常,刘慈欣父母不愿他的童年留下阴影,便将他送到河南老家罗山的一个农村里。
那时刘慈欣7岁,他跟众多农村长大的孩子一样,白天在田野里撒丫子奔跑,晚上就一起躺在草地上或谷堆里仰望星空。
白天四处闹腾的时候,刘慈欣永远是最兴奋的之一,他对各种有破坏力的东西都保持着强烈的兴趣,甚至亲手做过一些很危险的武器。
他在《鲁豫有约》中回忆道:
“一般的弹弓子就不说了,还包括打铁砂的火枪、石灰炸弹。我那时候一直很热衷于这些东西,直到很久以后也一直在收集各种“武器”。”
晚上仰望星空时,跟大多数人不一样的是,除了感叹天上星星的会眨眼以外,刘慈欣偶尔还会好奇星星之外有什么?
但这样的好奇心很脆弱,脆弱到肚子咕咕一叫,就迅速跌落现实。
刘慈欣真正的开始对外太空感兴趣,是在目睹了东方红一号之后。通过了解那颗卫星,他逐渐意识到原来地球表面以上的大气层还有那么广大。
囿于对宇宙的好奇,他涉猎的读物开始逐渐偏向当时的“大*草”。
偶然在父亲床下翻出一个布满灰尘的箱子,他便陷入其中不可自拔。
箱子里放满了一堆厚厚的书,有《托尔斯泰文集》,麦尔维尔的《白鲸》,凡尔纳的《地心游记》,阿卡赞采夫的《太空神曲》,以及刘慈欣的最爱之一: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
这些书是刘慈欣科幻之路的启蒙读物,以至于很多年后,当鲁豫问他为什么会成为一名科幻作家时,他很直白的说:因为我从小看科幻。
刘慈欣最先入手的是《地心游记》,却在一个*昏的午后,正当他沉迷于书中的离奇幻想时,父亲抓走了这本书,并告诫他这类书是“大*草”,不能看。
戴高帽被批斗而死的众多画面一一眼前浮现,刘慈欣感到害怕,但终究好奇心战胜一切,小声地问:这是什么书?
他父亲犹豫了一会儿,焦躁的脸色浮逐渐柔和,道“这叫‘科学幻想小说’,是有科学根据的创作。”
然后把书还给了刘慈欣,多年以后刘慈欣回忆道:
我的坚持,都源于父亲的这几句话。”
读完人生中第一本科幻小说后,刘慈欣感到黑屋子里的某项窗户被打开了,当他读完手里所有小说时,一颗科幻的种子已经在他心里破土发芽。
而今看来,从小胆子比较大、有冒险精神,且目睹了些许人性黑暗面的他,与科幻的相遇,似乎是冥冥之中的安排。
年,中国的高考制度恢复了,刘慈欣子继父业成为一名矿工的命运也发生了转折。
他当然是高兴的,恢复高考意味着能去大学,选择其他的职业,而不是在矿井那个黑窟窿里刨土。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带来的是“大*草”的解禁,他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看各种科幻小说了。
经过4年的努力,刘慈欣成功进入了现在的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中国科幻领*人物的故事从那里开启了新篇章。
刘慈欣上《鲁豫有约》时,说到几个对自己人生轨迹至关重要的时刻,一个是儿时看到卫星东方红一号,另外一个则是接触到一个以前不懂的科学理论,最后把它搞懂得时刻,比如相对论、量子力学:
“当然你不能从专业上懂得,但是至少你知道它是在讲什么东西的时刻。这可以说是我人生中,世界观塑造最关键的节点。”
彼时的刘慈欣依然只是个对科幻有着超一般人兴趣的人,但他也仅停留在揭开某些未知物理概念的层面上。
真正促进他进一步思考科幻是什么的,是一次雷雨天里在大学校园里碰上了球状闪电。
那个不足一分钟、直径十几厘米的圆形电弧,在刺激着他眼睛和皮肤的同时,他内心深处的灵*也被震撼到了。
那个球状闪电,像是一个漩涡,卷走了他多年以来零零散散积累下的科幻碎片,又彷佛重铸一般,给他打开了另一扇窗。
刘慈欣变得比以前更加如饥似渴的想要知道科幻,也比以前更加如饥似渴地想要知道这个千奇百怪的世界,以及地表以上的浩瀚宇宙到底有多神秘。
物理学概念的科普已经满足不了他的好奇心,只好借科幻作家的力量,让卡夫卡、克拉克、凡尔纳、奥威尔给他铸就一双翅膀,一次次搏击想象力的边界。
那段时间他天天泡图书馆,研究物理、哲学、社会学等。
渐渐的,他开始对科幻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他第一次明白,科幻可以解救想象力,科幻是一种看现实的方式,是一种看现实的视角。
有了大量的思考,就有一定量的输出。
刘慈欣在大学期间里,陆续创作了一些科幻小说,比如《宇宙坍缩》、《微观尽头》。
但彼时刘慈欣的文笔很差,思想也不够锐利,再加上模仿痕迹严重,当时的人们也不喜欢太空、外星人、世界末日等科学幻想,所以他初期的作品无疾而终。
大学四年转眼而过,刘慈欣的科幻创作还未完全成熟时,他却不得不被打断去参加工作。
毕业后,刘慈欣进入娘子关火电厂做一名电气工程师,从自由散漫的大学,到人群混杂的单位,刘慈欣一度丢掉了科幻。
在旱涝保收的国有企业,刘慈欣也被普遍的“混吃等死”的力量带偏,经常没日没夜的打麻将。
有次下班后,他跟同事打了一个通宵的麻将,结果把一个多月的工资输得精光。
这件事对他的打击特别大。
看着目之所及的*土与焦炭,远处低声轰鸣的发电厂,呼吸着刺鼻的空气,再回头看看一边叼着烟一边吆五喝六的同事,刘慈欣突然有种忧患感。
是继续荒废时间去输钱,把他们的人生在自己身上复制粘贴呢?还是发展一个其他爱好,做点更有意思的事?
刘慈欣,最终决定捡起放下的笔写科幻。
他想,写科幻要了解很多知识,要读很多书,就算将来科幻作品一事无成,但增长的知识储备是实打实的,比打麻将明显好很多。
忧患意识,也许就是多年以来,科幻带给刘慈欣的财富之一。他总是不自觉的将眼光瞄着未来,时常有种高瞻远瞩的远见。
刘慈欣就这么一边工作,一边用业余时间写科幻小说。
由于他所做的电力工程师,大多履行的是监控的职责,所以只要机器平稳运行,他其实有很多空闲时间。
同事们在这样的空余时间讨论昨天的麻将,而他则把自己置身于想象的世界,构思各种科幻小说。
刘慈欣这段历史在成名后被曝光,引发了大量的议论,最后甚至被国资委在wb上点名批评。
当然,彼时的刘慈欣没空担心这些事,他初期的作品面临着各种困境。
他费劲写出的《超新星纪元》,畅想了没有大人只有小孩的世界会怎样。当抱着能成为畅销书的心态给出版社投稿,却迎来当头一棒。
出版社二十多位编辑轮番修改,也依然掩盖不了小说中被当时之人视为“精神污染”的元素,最后小说一直等了好几年才被出版。
经此打击,刘慈欣又开始了大量的阅读,这次不止是猎奇,而是去琢磨高手们都是怎么写的,再自己搞原创。
他不再盲目的模仿牛人克拉克构建一个星球的文明体系,而是从短篇开始练习写一个文明的断面或局部。
《梦之海》和《诗云》两个短篇相继问世,它们没有末日毁灭的宏大感,更多的是一抹科幻之下的忧伤。
经过几年时间的调整,刘慈欣信心又开始起来,便向《科幻世界》杂志投稿,编辑看上了他的一部环保反战科幻短篇《鲸歌》。
发表后,却遭读者奚落,嘲笑他文笔幼稚。但外界评价无论多么刺耳他也不放弃,拾掇拾掇又继续上路。
一次次磨砺之后,刘慈欣的文笔逐渐老辣起来,讲故事也越来越有策略,思考越来越有深度,富有个人特色的语言也逐渐成型。
在陆续斩获了几个中国最高级别的科幻奖——银河奖,并在圈内积累了一定的名气之后,他便有了写长篇的计划。
于是在网络上连载自己第一部科幻长篇《魔*积木》。
彼时,爱上网的都是年轻人,他们不在乎主题和内核,只在乎新鲜和刺激,因此网络上能红的大多是恐怖小说。
因此,《魔*积木》被刘慈欣写成了集恐怖、*事、基因技术为一体的科幻小说。由于是第一次写长篇,驾驭能力有限,逻辑上也漏洞百出,结果可想而知。
读者甚至说:有被恶心到。
刘慈欣痛定思痛,开始琢磨为什么克拉克每一部作品,都叫好又叫座?
很年以后,刘慈欣在接受牛津大学学生采访时,被问到:
“是否每次写作都是先设定一个主题?”
他答道:
“恕我直言,任何一个作家写经典之作,都是感受到了内心的某种召唤,他自己也说不清是什么东西,只感到为他感动为它震撼,然后再哗啦哗啦把它写出来。”
这个结论,就是刘慈欣在反思克拉克为什么能部部成功之后得出的。
也是那个时候,他骤然明白要用自己的经历来完成小说艺术的升华,要从实际生活中去寻找灵感与召唤。
“六七十年代的动荡”、冷战、文明更替、三体问题、星空等碎片开始在刘慈欣脑海里交织,想法越来越多,主题却越来越清晰,稍作整理后,刘慈欣写下了7个字:《三体1:地球往事》。
刘慈欣最初的构想是,以冷战为背景,将外星力量渗透其中,企图写一个架空历史的科幻著作。
想法一出却立马被出版方否决了,怕以后被禁。
迫于这个要命的问题,刘慈欣重新整理了小说大纲,把中国六七十年代的动荡作为切入口,一步步勾勒宏伟神秘的外星世界。
《地球往事》的语言是托尔斯泰式的苍凉磅礴,讲故事上穿插着类似于奥威尔那样的寓言,而克拉克式的地球末日情怀则是终极的核心。
小说第一部在网上连载完毕,读者们就纷纷被点燃了,强烈高呼要看第二部。
刘慈欣一看反响还不错,虽然没能得到圈外人的大量呼应,至少圈子内的人认可度是非常高的,于是继续写了第二部。
结果写第二部的大刘有如神助,相继在小说中点爆了几个新概念:破壁人、执剑人、宇宙社会学、黑暗森林、猜疑链。
每每有新读者看到这些都会被深深吸引,然后被刘慈欣勾勒出来的科幻世界深深的折服。
由于第二部《黑暗森林》的出色发挥,销量和评价也都还不错,刘慈欣便决定写第三部《死神永生》。
第三部小说,刘慈欣打算用自己特别享受的方式去写,不再特意迎合圈外普通读者的阅读体验。
结果还没写完,娘子关火电厂却关停了。
本来即将失业的他,却因为在科幻小说上独树一帜,就被调入阳泉市文学艺术创作研究室,从事专门的文学创作和研究工作。
成了一位正儿八经的职业科幻作家后,刘慈欣继续写《三体》第三部。
为了验证自己关于宇宙文明的设想,刘慈欣还曾和朋友一起设计编程,推演假如宇宙中有很多个文明,最后的进化形态会是怎样。
火力全开的刘慈欣,把第三部提升至了略胜前两部的高度。其中提出的降维打击、二向箔、三个童话等新名词,为《三体》获奖后能顺利走红网络成为畅销书,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体》完结后没几年,就获得雨果奖,刘慈欣成为亚洲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科幻作家。
借着获奖的势能,《三体》迅速在国内破圈,并因为小说本身的质量,被炒得越来越热。
小米创始人雷*对其推崇不已,甚至将小说中的“降维打击”做商业用语用于演讲,最后风靡网络,成为全民使用的网络热词。
曾经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每逢有空的时候,就爱跟自己的下属一起讨论《三体》,还直言“比起抵御外星人入侵,当美国总统太渺小了”。
刘慈欣的收入也因此翻天覆地,不必说《三体》、《流浪地球》等作品转让的影视版权收益,光是年光是版税就拿了多万。
从月薪几千的电力工程师,到亿万富翁,刘慈欣实现了逆袭,关键是这一切都是业余时间搞副业实现的。
因此,网友们纷纷感叹刘慈欣是史上最牛打工人。
不知道当初那些和刘慈欣一起打麻将的同事,在看到他进入中国作家富豪榜,一举成为“娘子关火电厂首富”是什么感受。
是否感叹刘慈欣当初选择戒掉麻将的正确性?是否后悔没有早点为自己开辟另外的人生道路?
刘慈欣的选择,确实是个很有趣的话题。
而今再看他的这条路,有人会说他运气好,有人会说兴趣爱好很重要,这些说法都对也都不对,最适合的总结该是这样的:
他向我们证明了,多一条路,多一个选择的人生有多爽。
他向我们证明了,对于任何人而言,能力才是铁饭碗,企业、制度从来都不是。
最后再来谈谈《三体》,截至年,《三体》的销量就已经破万册,近几年来一直霸占图书畅销榜榜单。
更牛的是,各大高校图书馆搜索排行榜上,它也一直未下过热搜。
在听说《三体》要被拍成电影之后,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在上海调研期间,提前看了剪辑样片后,提出一定要把《三体》做成高质量电影。
众多《三体》粉丝则更是祈祷,国内国外的相关影视剧不要毁掉小说在读者中的形象。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部扬眉吐气的经典之作不仅是部科幻小说,更是成了文化标杆,上至国家副主席,下至平头百姓,都很关心。
如果你还没看过《三体》建议你收藏一套在家中,这套涵盖了社会学、哲学、物理学、心理学的全民科幻读物,不仅挑战人类想象力的极限,还助人思索死亡、生命,理解*治制度。
奥巴马已经不止一次公开赞叹过它了,还曾写信给刘慈欣催更,来中国时还点名要见刘慈欣。
作为普通人没法点名要见谁,但其实读读他的作品,就是最好的面对面交流了。
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卡片购买,原价92的书,现在只要88元,平均一本不到30元。
刘慈欣这样的牛人,你不想近距离接触认识一下吗?
#刘慈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