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最热的话题莫过于“数字”。数字经济迅猛发展,一个个“数字生命”在科幻作品里被创造出来,众多数字职业也在现实中应运而生。为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最新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年版)》中,首次标注97个数字职业。
数字职业“官宣”,是我国职业分类的重大创新,这意味着数字职业首次得到官方认可,职业前景更加广阔,职业“薪动力”也将更足。数字职业,其工作内容和职业要求往往更具创新性,容易契合年轻人的兴趣偏好和对个性价值的追求,如今又有了“官方认证”,自然有更多人愿意投身到相关行业中去。
数字职业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数字技术的加快迭代、平台经济的不断壮大。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发布的《工业互联网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年版)》显示,预计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人才需求总量将达.5万人。随着数字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越来越多的行业正开辟数字化“赛道”,在不同环节产生和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可以预见,未来,数字经济领域的人才缺口将进一步扩大。而以数字职业为代表的新就业形态加速发展,也将在增加就业岗位、提升就业质量和优化就业结构等方面发挥更大影响力。
为此,要加快培育数字领域人才。人社部此前出台了《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实施办法》,颁布智能制造等10个国家职业标准,为数字技术人才培养提供了*策依据。
有了*策“加持”,还需要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具体来说,数字产业的各类平台企业应充分发挥就业吸纳作用,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手段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孵化”更多新职业与新就业方式;同时,依托数字技术革新,“重构”各行业人才流通和评价标准,最大限度打破行业间的“次元壁”,为从业人员提供更多灵活就业的机会。
更好地发挥数字职业对就业的促进作用,不能止于眼前,还要将眼光放得更长远。数字产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对从业者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数字素养。但是在数字时代,当得起“知识密集”的人才,仅仅掌握普通的数字处理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前不久,ChatGPT的出现,引发了“人类”饭碗不保的担忧。数字领域的人才要想真正“保住饭碗”,必须时刻保持创新思维,不断丰富数字技能“储备”,通过掌握更多跨行业、跨领域的信息和知识来全面提升数字素养,以应对“人工智能”“数字生命”等数字科技快速升级所带来的“职业威胁”。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数字职业的出炉,为更多就业者指明了新方向,数字职业发展不能只是“昙花一现”,更要“历久弥新”。面对瞬息万变的职业机遇和就业形势,我们应该做的是,让数字职业成为提高就业质量、提升创新驱动的“加油站”,从而为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输送“数字人才”。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编:张妍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