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道出的第25篇原创
本文字,阅读时长13分钟
作者
柳一一
来源
一一道出(ID:yiyidaochu)
我们在知乎、微博上经常看到掐架的两方,水火不容。生活中,自己经常遇到决策困境,而且周围的朋友也同样如此。
今天这篇文章,是想通过介绍多元视角,让我们对各种不同观点更有包容力,以及能更理性的去做决策。
序言
万维钢说:“人生一切难题,视角给你答案”。
视角真有这么大威力吗?在观察分析事物,以及在做决策时,不一样的视角,往往能给你带来截然不同的观点或者选择。
对很多人来说,这可能就是人生的转折点。
乔布斯创立苹果公司时,有一位合伙人叫罗恩·韦恩。在早期,韦恩参与了合作协议的起草,苹果公司的第一个商标的设计等重要工作。
但是,他却在半个月后以美元出售了自己10%的股份。如果放到现在出售,则价值几百亿美元。
韦恩显然做了错误的决策。这种追悔莫及的决策,相信每个人都曾体验过,或正在体验着。
在生活中,你还能经常见到很多人为了一个小问题争执到大打出手,在网上则是各种对骂。
作为旁观者,你往往会发现,其实他们双方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但是,身在其中的当事人却把对方的观点当做洪水猛兽。
无论是决策的失误,还是观点的水溶不容,很多时候,都是源于大家不懂得切换视角。
在说怎么切换视角之前,先来说说我们存在的问题。
01
视野狭隘
在一个研究中,研究人员让受试者把自己的个人目标写下来。
第一步,其中一组被要求只写一个重要目标,而另一组被要求写一些目标。接下来,两组受试者继续写自己的个人目标。研究结果发现,最开始只写一个重要目标的受试者,平均比另一组少写了30%的目标。重要目标的激活,抑制了其他目标的出现。
这意味着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很容易变得视野狭窄。当你把一些事情放入大脑后,另外一些就很难进入你的大脑了。
这种思维偏误叫“狭窄框架效应”。我们会主动把自己放在一个狭窄的框架里,只去看几棵树,而放弃一整片森林。
再举个例子,比方说,现在让你完成一个小任务,列出你能想到的所有的白色事物。如果最开始不给你任何提示,你能想到的事物会非常丰富。但是,假如一开始给了你示范,牛奶、雪...
你发现有什么不同了吗?当你先看到示例,你的大脑中会不停的盘旋牛奶和雪,而其他的白色事物处于被“抑制”的状态。你可能根本想不起几件。
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认知抑制”。
抑制现象随时会发生。这是大脑解放自己、避免被信息砸晕的方式。
大脑只有有限的带宽。如果没有认知抑制,任何人都很难面对大脑中每时每刻都处于爆炸状态的信息。
在认知抑制作用下,我们会产生视野狭隘。而视野狭隘本身,还会继续升级。它的极端化情况,是一个人陷入二元化思维,非此即彼,非黑即白。
比如,面对一份感情,一个人可能只会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不是应该结束这段感情?他的眼里已经没有“改善”这个选项了,只剩下结束与否的二元对立选项。
大脑在判断信息以及做决策时,使用的方式是“模式识别”。只要收到一部分信息,大脑就会拿这部分信息和过往的经验相类比,然后快速做出决定。
悲剧在于,此时拿到的这部分信息,往往是我们视野狭隘下的产物。这就是症结所在。
视野狭隘加上模式识别,会导致我们犯错的速度非常快,犯错的程度也会相当彻底。
我们走了一条单行道,还走得义无反顾,无知无觉。
02
情感取向
说完视野狭隘,我们来分析另一个天然缺陷:情感取向。
在得出观点和做出决定时,每个人都会受到情绪的严重影响。大部分时候是此时此刻的即时情绪。我们的喜怒哀乐,都可能会影响到观点和决策的形成。
比方说,在网上吵架的两个人,谁也不认可对方的观点,简单的把对方观点归结为“胡言乱语”。因为此时此刻的他们,早已被当下的愤怒控制了。在这种极端负面情绪中,根本没有理性能力去认真分析对方的观点。
再比如说,很多人想换工作。尽管知道这是一个好的决定,却绝不那么容易作出,尤其是在原公司呆的年头比较长的人。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们对于自己熟悉的东西更容易产生偏好。换句话说,你会更喜欢你熟悉的事物。
在一个研究中,让学生说出对14个单词的喜爱程度。结果发现,曾经在黑板上出现次数最多的单次,会被学生描述为更喜欢。
这种现象叫“曝光效应”。这种偏好会影响到我们对事物的感知。你会更喜欢和信任熟悉的事物,最终结果就是偏爱现状,厌恶损失。然后,你会想方设法的维持现状。这就是为什么在做换工作等决策时,人往往很难表现出理性。
很多时候,我们的观点和决策都是被情感控制后的产物。
除了及时情感,其实也可能是曾经的情绪记忆。
有脑科学家认为,大脑在记忆时,并不是客观地记忆事件本身,而是会同时记住我们对这件事情的具体感受。在未来,当我们遇到类似的事情,情感反应也会被再次唤起。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形容情绪记忆的威力。被蛇咬后的恐惧、痛苦,会深深刻在基因里。在之后,甚至只是看到一根绳子,都有可能唤醒这种记忆。
这是大脑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却也给我们带来了麻烦。你很可能因为一些负面的情绪记忆,而难以做到切换角度去看待事物,做出好的决策。
视野狭隘,会让我们陷入窄小的框架。情感取向,会让我们受到情绪的控制。
而这两者一旦结合起来,于我们而言就是错上加错。
怎么破解视野狭隘和情感取向?答案是使用多元视角。多元视角,会帮助你跳出窄小的框架和情绪的控制。
当你用广角镜头去客观的看世界时,这个世界就不再一样了。
03
反对派视角
华为的战略部门中有两个奇怪的组织,一个是蓝*,一个是红*。这是*事术语。
红*,是己方部队,代表正面。
蓝*,指的是*事模拟对抗演习中专门扮演假想敌的部队。蓝*会模仿对手的作战特征,与红*进行相关训练。
在华为内部,红*制定战略和方案后,蓝*会想尽办法挑毛病、钻空子,相当于内部的一个反对派。
年,华为计划出售终端业务。郑宝用负责的蓝*部门,在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分析后,认为未来终端业务将决定需求。正是蓝*的反对意见,让任正非最终决定保留终端业务。
现在,华为的终端业务占了总收入的一半。
年,蓝*部门否决了一款手机的上市决定。原因是手机在高温环境时,会出现胶水溢出。尽管概率很小,只有千分之几。蓝*在对上市后的影响做了评估后,还是给出了否定意见。
蓝*作为华为的反对派角色,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还会更重要。
为什么不在团队内部让大家提出反对意见,而是要设置独立的反对派部门?事实上,如果团队内部设置反对派,很多时候很难起到效果。
这和咱们刚才提到的狭隘视野和情感取向都有关系。一个团队的成员,会共同参与产品的研发,会共同去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大家有着共同的利益。
很多时候会共同陷入狭隘视野,只能看到自己此时看到的信息。而且,共同研发的产品,大家都会对此充满积极的情感,会产生偏爱和损失厌恶。
而没有共同利益的蓝*部门,职责就是提反对意见。他们才更容易有局外人的大视野,也会彻底脱离情感的控制。
这就是蓝*的魔力。
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给自己设立一个反对派角色。
比如,对自己的观点,你完全可以主动设立反对派,一个假想的抬杠者。杠的越狠,你越不可能抱着观点不放。这么一来,谁还会在网上和人怼的天昏地暗呢?
再比如,你做了一个决定,明天要和恋人分手。这个时候,你也可以设置反对派,列出反对分手的所有理由。接下来,你一条条的去分析,看理由是否成立。
有研究发现,写婚姻日记的夫妻,他们中的70%,婚姻质量得到了改善。婚姻日记是记录婚姻生活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情。等到气头上回头去看,这些内容其实就充当了反对派角色。
证据扎实到你很自然的就会走出当时对缺点和负面因素的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