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初六朗读音频
音乐:PabloNouvelle-AccepttheMystery梁欢-让人尴尬的跳舞音乐
“孩子恨我没关系,考上大学之后他就知道我是为他好。”
不知道这句话说到了多少家长的心坎,而最近一部韩剧——《天空之城》把这句话演绎到了极致。
《天空之城》讲了一群焦虑的家长和挣扎的孩子,开篇简介和首播收视率一样不被人看好。却不想成为年度最大黑马,跃居收视榜首。
有人说这是黑色幽默喜剧,但仔细想来会发现天空之城中的真实,细思极恐。
阶级世袭的教育焦虑
天空之城是一个超高档的小区,高尔夫球场,独栋的别墅,依山傍水的风光。
问题在于,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房子都无法继承。
为了继续享受这样的生活,所有家庭都在拼命培养娃。
但考入名校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不仅需要优异的成绩,还要完成小论文,完成书籍阅读清单,参加志愿活动、社团活动……
所以,故事开场把孩子送进顶级医科大学的英才妈妈,成为了众人追捧的对象。
只要拿到英才的档案,就像坐上了名校直通车。
然而,英才妈妈突然在一个雪夜自杀,打破了天空之城平静安稳的假象。
随着她留下的蛛丝马迹观察,会发现每一个表面光鲜亮丽的家庭,背后都布满了焦虑和扭曲。
考上首尔医科大学的英才,其实每天都在父母的打击、嫌弃、严苛的教育中生活。
成绩是班级第二名时,回家后发现床被搬走,睡觉的时间都要用来学习。
从7岁开始,一年天无休的学习,不得第一就没有吃饭的资格。
家长甚至对孩子说:“只要成绩下滑就去死。”
孩子开始在网上搜索自杀的方法,甚至把离家、复仇当作学习的最大动力。
而这一切家长都没有感知,他们的要求只有:满分、满分、满分。
第二个家庭是两个女儿,为了成为三代医学世家,向婆婆证明自己,艺瑞妈妈投入了巨大的精力。
不惜在辅导老师面前下跪哭诉,求对方教导自己的女儿。
好在大女儿一心好好学习,不仅感受到了妈妈对成绩的期待,而且对奶奶的厌恶感也深深植入到心里。
考了第一名时,会开心地给妈妈打电话,报喜:“考试得了一百分,奶奶的气势一下就会被压制住吧。”
对于大家避之不及的辅导班,她也是哭着喊着要上。
小女儿因为成绩中游,又有姐姐的对比,承受更多的指责,压力大时养成了去便利店偷窃的习惯。
第三个家庭,爸爸是教育的主力*。
他自己通过考试实现了社会阶层的上升,希望孩子能站在“金字塔”的顶端,教育全是亲力亲为。
在家里建了堪比监狱的学习室,在完全隔音的空间里,规定时长让孩子解题,失败的孩子会受到惩罚。
双胞胎的爸爸还组织了读书会。
规定必读的书目有《自私的遗传因子》、《君主论》等专业学者才需要研究的著作。
如果孩子分享的读后感不是父亲预定的答案,会受到指责。
对于这种教育方式,这对双胞胎是什么看法呢?
“欢迎你来到地狱。”哥哥对新参加读书会的同学说。
第四个家庭是“跟班式教育”。
没有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常效仿身旁的妈妈把儿子塞进辅导班,明白要好好爱孩子,看到成绩时总会忍不住揍孩子一顿。
父母生气时,孩子绝不会乖乖站着挨打,鸡飞狗跳是家庭的常态。
妈妈把祖传的餐具当宝贝,孩子写作文时会抱怨自己还不如一个咖啡杯。
实在考不出好成绩,会跟父母说:“我为自己的出生感到抱歉。”
剧里的孩子完全没有时间和空间思考自己未来人生方向,他们只需要接受和被推动。
教育的唯一目标是升学,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以至于大学所选的专业,都是家长决定好的。
孩子原本的模样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是否完美。
孩子的当下生活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未来一定要符合预期。
那些“听话”的孩子,正在慢慢死去
剧中的父母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急于把孩子变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要读首尔医大,要继续提高社会阶层,要完成家族三代医生的梦想……
当有人问这些孩子:“你为什么要考医大?为什么要当医生?”
清一色的回答都是:“妈妈让我做的。”
虽然他们考上了顶级的大学,获得了令人羡慕的工作,却依旧是可悲的。
因为他们始终是父母的附属品,从未成为过真正的自己。
“这都是为了你好。”
剧中的父母不断用这样的话语洗脑自己、包装欲望,反抗的孩子都被父母站在正义的立场镇压了。
而这些被藏起来的情绪,终会在某天爆发。
“我女儿的未来比现在更重要。”
信奉这句话的妈妈,无视孩子当下的情绪,因为她相信孩子考上大学后会自然好转。
只要能够达成最终的目标,孩子没有童年,她们只有“成人预备期”。
在预备期,所谓的发现自我和兴趣发掘都太过奢侈,抓紧在预定好的路线上狂奔才是人生赢家应该做的。
“孩子恨我,对我带有复仇心也没关系。只要他们能好好学习。”
然而把仇恨当作学习的动力的孩子,磨灭了最初对读书的兴趣,越来越麻木,变成家长口中没有读书天分的样子。
“子女失败了,那等同于是失败的人生。”
剧中的父母把孩子当作衡量自己人生的工具,每一次考试都是一场战争的触发点,学习成绩也变为家长教育价值的间接体现。
剧中的父母们痛恨着自己曾经平凡,拒绝面对过去并不富裕的人生。
他们是应试教育的第一批受益者,基于对教育体制了解,只会更坚信这条道路。
很难说清,他们的焦虑究竟是来源于外界和孩子,还是自己的攀比心以及不肯承认自己平凡的偏执。
所幸,天空之城中还有清醒的人。
同样是出身贫寒,这对父母并不恐惧平凡。他们相信孩子,几乎不插手孩子的作业,只是会在需要的时候提供意见。
“孩子可以不像爸爸那样,但他幸福就好。”
在他们的教育下,孩子有喜欢的书籍,良好的兴趣,自己安排好学习。
没有被压抑的生命,过着属于自己的人生。
说剧本虚幻的,不妨看看现实
有观众说,还好是荒诞的戏剧。但反观现实,只会更加残酷。
剧集播出后,韩媒采访了相关教育人士,得到的答案是:这些都是真真实实存在的。
其实教育的焦虑不分国界,在我们国家只会更甚。
前段时间刷屏的《疯狂的*庄》不正是中国版的天空之城吗?文中家长无处安放的焦虑感,也只是全国教育的一个缩影。
之前我在海淀*庄一家知名辅导机构做过助教,班里的孩子跟剧中的家庭情况极其相似,父母都是高知,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相当多。
机构里有位金牌讲师特别受欢迎,在她的课上听到最多的话就是:“反应快一点,跟上节奏。”一堂课下来,不需要思考,只需要接收。
但这样知识和套路的灌输却大受欢迎,唯有速成,才能缓解家长们的焦虑。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位讲师在结课的家长会上直言:“父母无论多成功,都会因为儿女不争气烟消云散。再平凡的父母,都可以因为儿女的优秀光彩夺目。”教室里不少家长鼓掌称赞。
辅导班的老师拥护这样的想法,是因为能够让更多的家长把孩子送进辅导班。
而拥护这些言论的家长,却是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炫耀的资本。
在那里工作的时候,认识了一个有趣的孩子,他说自己最大的愿望是长大变有钱。
我好笑的问他要很多钱做什么,他边抄罚写边说:“等我有钱了,就给我爸报这个机构的老年班,让他的数物化都得海淀*庄老年组第一。每天晚上七点半准时辅导,表现好可以让他玩10分钟的游戏。这样他就能实现上名校的愿望了。”
那还是我刚认识那个男孩的时候,他常抱怨几句,喜欢上课活跃气氛,朋友圈签名还是俏皮的风格:“谢谢大家,我和学习在一起了。”
写这篇文时,我又想起了他,再翻看他的朋友圈时,签名已然变成:“世界上所有不利情况,都是当事人能力不足导致的。”
不难想象期间他经历了什么。最终,他的父母拥有了一个听话努力的孩子,只是,孩子却丢失了最可爱的自己。
很多时候“都是为你好”的悲剧,起因于父母与孩子的互相捆绑和自以为的牺牲。
与其赔上一切去*孩子的未来,不如先放下焦虑感受孩子当下真实的情绪。不把孩子打磨成父母想要的样子,而是让他们发掘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
只是,在这个时代,甚至有父母会把孩子基因交给他人改编,恐怕说得再多,也无法唤醒这部分把孩子视为私有品,把自己放在至高点的家长。
《天空之城》中有位爸爸反思教育时说:“神赐给我们孩子,就是让你体会一下,有些事情是你也无能无力的。”
在遇到教育难题的那天,不如停下来听听孩子的内心,也许,你就能发现真正的教育是什么。
作者介绍蜜思李,阅读量惊人的学霸级网瘾“少女”,扛得了机器拿得了话筒写得了稿子,作文大赛拿过奖,报社电台采过访。讲最走心的故事,做治愈系好友,愿我们的相遇,让你更懂孩子,遇见更真实的自己。
主播介绍初六,一名喜爱朗读的小学老师。愿我的悦读成为您的悦听。
??点击“阅读原文”看北大学霸给孩子的数学思维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