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日报:跟拍十年,浏阳摄影师呈现“留守儿童的手机世界”现在很多教师和家长对手机深恶痛绝,因为它已日渐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的「头号杀手」。对这件事,看法泾渭分明。有人认为儿童使用手机必须受到禁止。而有人则认为,手机是未来科技走向,不可能被禁止,对家长和教师来说,这是一场必败的战争。第二种看法的主要论据是多年前的「网瘾战争」。那时成人同样忧心儿童的网络使用,但当时还是电脑游戏。现在来看,似乎当年的担忧并没有那种成真。但是我觉得这件事需要仔细来分析。首先网瘾针对的是「成瘾性」。其实无论是游戏、手机还是*品,一旦成瘾都对人形成有害影响。我就知道几个身边的案例,这些人学生时代就每天沉迷在网络游戏中,日夜不休,几近丧命。像这种,我认为必须要进行必要的干涉,人或许有权去死,但人也有责任救命。尤其是在他没有「成瘾」之前,如若有力阻止,恐怕后果不会那么严重。第二,手机是否是未来走向?这颇值商榷。也许未来的生活方式离不开手机,但手机未必代表未来走向。按照现在的科技发展,可穿戴设备的可能性还要更大一些。另外,即使手机代表未来走向,是否意味着我们一定要顺应?我们在《乡土中国》的阅读课上曾提到「乐队的夏天」中一个场景,就是张亚东对哈雅说,留恋过去没有用,因为现代进步大潮无可阻挡,终究会碾压过去。我问小朋友们:是不是现代社会一定是进步的?是不是必然碾压不进步,而且无可阻挡?而碾压,是否一定是合理的?我想这些问题代表了我们对世界的终极看法,就是,你到底想要生活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毫无疑问,我是一个保守者,我对现代发展的一切酷炫东西毫无感觉。这些年,几乎所有的新玩意我都有涉及,甚至是最早一批玩家,但我几乎从未让它们达到影响我生活的程度。如果不是今年疫情的来临,我完全是一个老年人的生活状态。我不认为拥抱「进步」是一种必要,至少,当我不需要被影响的时候,更希望能够拥有自己的一方天地。弹指间,刹那芳华,一切易逝,包括进步的现代,也终究不是永恒。而这天地之间,还有更值得拥有的东西。第三点,小朋友使用手机的目的是什么?能够达成你想象中的那样吗?在以前的一篇文章《我为什么坚决反对儿童使用智能手机》中,我提过,现在学生使用手机,他花费时间最多的几项分别是:游戏、B站、漫画小说与追星。而家长所期待的所谓「工具类使用」,基本就是用百度查答案抄袭。很显然,我们目前很多技能手机是无法完成的,它仍然要依仗PC。而在信息壁垒中,手机所能涉及到的内容和方向都是被限定的,因此注定它只能成为游戏机和电视机。翻回头来说。第一,我们反对使用手机,最重要的是希望儿童对手机不要「成瘾」,这毫无疑问是极为不利的问题。我们曾经在课上即时分析过学生手机的时间使用,很多孩子每天时长超过12个小时,当然不是在学习了。有个朋友说,他们小朋友不要说看书,去电影院看电影都不能看的,每过几秒钟就要划一下手机。这种情况,还指望什么呢?只能等待奇迹,也许有一天,儿童会幡然改正,重走自己要走的路,但逝去的时光永不再返了。所以,如果有了成瘾性,当然应该想办法戒除。那么,什么叫「成瘾」呢?我没有办法做专业的判定,按我的标准,有两条:手机已不可替代,且如无外力强制干涉则无法戒除。第二,我们认为现在儿童使用手机弊大于利,主要原因出在手机的指向不是学习的有效助手,而是消磨时间的工具。消磨时间也没有问题,但我们认为它不但超出了所谓「消磨」的时间范围,而且已极大的影响了儿童的价值观。就像当初波兹曼在《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中所批评的那样,也像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所断言的那样,荧屏所带来的控制远远超过一般人的想象。我们都知道,大脑对影像和声音的接收要快于文字,在信息的转化上也比文字容易,但在深度的思维形成上,则根本不在一个维度。长此以往,影像成为最终的「速食式教师」,而学校教育的目标就不存在了。很多学生简单满足于「有吃有住有wifi」即可,其他生活日益变得可有可无。而我们希望学生能够走出虚拟世界,能够在现实中做出改变的努力。因为无论虚拟世界如何精彩,但只有真实世界才是无法回避的存在,一旦现实世界发生变化,虚拟世界将迅速变为真正的虚拟,人类是无法在其中生存生活的。在这样的变动下,沉溺其中的儿童不但没有参与这个世界的可能性,而且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打击。我们希望儿童能够多读书。目前来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仍然是现阶段丰富个人生命,让自己的思想思维开阔发展的最佳手段。而且我也相信,再精彩的虚拟世界,也没有现实世界精彩。毕竟虚拟世界只是一种仿生,在浩瀚的宇宙面前,其实渺如烟尘。而问题只在于,作为家长,或者作为教师,我们要怎样把儿童引入阅读之中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