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信,是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存在。
在那个互联网较不发达的年代,一部名为《战网魔》的电视纪录片横空出世。
这部纪录片,以当时大火的游戏《魔兽世界》为原型,编造了“杀人夺宝”的设定,并以交叉剪辑的手法混入了大量其他网游,进行虚假宣传。
按剧中的说法,《魔兽世界》正把正常的孩子变成“魔兽”,变成了“网瘾少年”。
而杨永信的工作,就是帮助这些孩子戒除网瘾,把这些变成“魔兽”的孩子再次变回人。
一瞬间,杨永信成为了那时部分无知家长心目中的“救世主”,救人于水火的“英雄”。
但是随着网络的曝光,杨永信的行为备受质疑。
有精神科的医师质疑其中的科学性,不符合治疗规范。
媒体一次又一次地前来报道,试图揭露其中的“秘密“。
那些曾经接受给杨永信“电击疗法”的“患者”也如潮水般涌来。
有的受害者一听到杨永信这个名字就忍不住浑身发抖的;也有的人早已不想再回忆这段”黑色回忆“。
“羊叫兽”、“羊叔”、“雷电法王”、“磁暴步兵”......这些都是网友给杨永信取的外号。
每多一个人站出来曝光杨永信,他的所作所为便越发超乎人们的想象。
杨永信的生存土壤到底是什么?
杨永信最后去哪了?
关于杨永信的事迹似乎迷影重重。
就让我们一起深入这篇文章,揭开这片迷雾。
1杨永信,年6月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年7月大专毕业于山东省沂水医学专科学校临床医学专业。
从学校毕业之后,杨永信便一直在临沂精神病院工作。
在成立“网络成瘾戒治中心”之前,杨永信的人生也算是高光。
那时杨永信获得过诸多嘉奖:山东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先进个人、山东省未成年人保护杰出公民、感动临沂年度人物、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个人、感动山东十大健康卫士、山东省道德模范候选人、临沂市首届十大杰出医师,临沂市卫生领*人才、山东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
医院,以前名为临沂精神病院,后来改叫医院。
在这之前,医院医院中名气较小,存在感薄弱。
直到有一天,杨永信在医院挂上了一块牌子——“网络成瘾戒治中心”,杨永信的头衔变成“网络成瘾戒治中心主任”。
从此,杨永信“火”了,医院也成了“无人不知”的存在。
在杨教授的个人履历当中,电视纪录片《战网魔》这一部纪录片可谓是杨教授出名的“敲门砖”。
这部纪录片,以当时大火的游戏《魔兽世界》为原型,编造了“杀人夺宝”的设定,并以交叉剪辑的手法混入了大量其他网游,进行虚假宣传。
按剧中的说法,《魔兽世界》正把正常的孩子变成“魔兽”,变成了“网瘾少年”。
而杨永信的工作,就是帮助这些孩子戒除网瘾,把这些变成“魔兽”的孩子再次变回人。
当年的魔兽玩家也是愤怒不已,并有网友制作出了一个小视频《网瘾战争》。
视频中以杨永信为原型,塑造了一个备受信徒们膜拜的邪教头目“杨永新”。
这个视频不仅在国内“土豆映像节”最佳短片奖,还火到了国外。
杨教授在夏威夷电影节登上过舞台,还曾登上了美国的《科学》杂志,被评为“最臭名昭著”。
放眼全中国,也唯有杨教授能获得如此“殊荣”。
这也算是另类的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吧。
2二十一世纪的头十年,互联网在飞速发展,但很多青少年因为禁受不住网络的诱惑,迷失在了网络的汪洋中。
在中国便有一些“剑走偏锋”的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杨永信的“网络成瘾戒治中心”。
在“网络成瘾戒治中心”中,杨教授有一个秘密武器叫做——“13号室”。
不管是曾经多调皮的孩子,只要走进了这个房间便会变得百依百顺。
杨永信是如何创造“奇迹”的呢?
首先,你的“救治小组”会把你带到“13号室”。
在杨永信的“13号室”,杨教授会送给你一项特殊待遇:使用DX-II型治疗仪进行电击。
这所谓的治疗仪,据说根本没有生产许可证,已被业内禁止使用。
《战网魔》当中,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女孩被电击时,杨永信告诉他“不是仪器的问题,是你的问题,因为你有网瘾,所以才难受。”
经过多次电击之后,女孩终于哭着求饶,保证会向父母承认自己有网瘾,并向父母道歉。
这效率,还有谁能比得了?
一套“疗程”下来,不管你是不是真的有网瘾,最后都得“心甘情愿”留下来继续接受“治疗‘。
而且,杨永信电击人的理由也是千奇百怪。
曾经,有女生因为在窗户边看风景,多站了一会,然后就被认为有“出逃嫌疑”,被杨教授送进“13号室”改造。
有孩子说了句“我累了”,就被“思想负面,不接受改造”为由,送进“13号室”改造。
杨永信也要求孩子写日记,如果你写得少了,那么你接下来便有可能送进“13号室”改造。
在这还有向父母感恩、道歉的活动,如果你不真诚,没有做到涕泗横流的话,你也有可能进入“13号室”改造。
此类种种,被电击的理由真是丰富多彩。
这也难怪只要走进杨永信的“秘密房间”,就会变得百依百顺了。
他们不是真的懂事了,而是敢怒不敢言。
3送到杨永信这里来的是什么人?
叛逆、早恋、厌学、同性恋、晚婚、好*、酗酒......不按父母意愿生活的孩子们,都被扣上了“网瘾”的罪名。
他们真的是来解决“网瘾”的吗?
《三联生活周刊》女记者曾这样说道
“网戒中心的规则是靠家长支撑的,来这里接受治疗的家庭,大多数不是来解决网瘾,而是来解决家庭问题。”
央视记者柴静在《网瘾之戒》中也注意到:
”这些家庭是否存在重大问题,家中是否不重视和孩子的沟通,而以冷漠、暴力的方式对待孩子“等问题做出了深入探讨。”
其实,这些问题大部分都是来自家庭中,和孩子观点不同,孩子超出家长的控制,无法和孩子正常沟通......
面对这样那样的问题,你可以想象得出是怎样的无力和挫败。
但是,杨永信出现了,他带来了“神迹”,听说进入这所网戒中心的孩子都对父母百依百顺。
他们心动了。
部分家长便将这部分视为了“问题”“网瘾”,剑走偏锋般地将管理孩子的权利给了杨永信。
而杨教授,便自信地将自己那套“电疗法”用到了数千个孩子身上。
部分家长与其说是解决“网瘾”的问题,不如说是“亲子关系有问题””家庭存在问题“。
但也许,这比“网瘾毁了自己的家庭”,能让人更好地接受吧。
需求决定供给。
这便是杨永信生存的土壤。
4年。
有媒体再次来到临沂网戒中心,与昔日临沂网戒中心那满是孩子的跑操,被电的场景不同。
大门上“青少年性格缺陷矫正中心”、“青少年危险行为干预中心”的招牌已经不在,只剩下发*的墙壁。
是的,网络成瘾戒治中心关闭了。
而杨永信本人,医院工作,任职副院长。
年。
一部名为《穿越火线》的网剧在网上刷屏,其中便有以杨永信为蓝本的“杨教授”。
剧中以“逃亡”和“激烈枪战”为主要元素,充满了对抗性和戏剧性。
虽然这部剧是喜剧为主,其中的“杨教授”也以浮夸的表演方式,惹人发笑。
不过,即便是如此,还是有许多网友表示仿佛回忆起了曾经被杨永信“电击疗法”支配的恐惧。
所幸的是,这部网剧可以过审通过,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曾经这种“电疗法”的奇葩之处。
这何尝不是时代的进步呢?
如今,杨永信没有再卷土重来,现在不能,未来也不可能。
因为“网瘾”这片定义模糊的灰色地带已经越来越小,给这些所谓“专家教授”生存的土壤已经接近枯竭。
“杨永信”们,也终将成为时代的笑柄。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