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疫情迅速席卷各地后,全国中小学纷纷陷入停滞。各种国际学校家长群内,不安和骚动也接连涌现:
小学阶段快快乐乐,面临升学的时候,家长才发现孩子基础知识不扎实,语文不行,数学也不行,成绩堪忧。
尽管眼前的这些家长已经是中国家长里钱袋子最鼓的一批人,但面对大笔的教育投入和看似不成正比的产出,一些家长开始反思他们对孩子教育路径的选择,国际化教育是否还有优势?
婷婷是在五年级那年转学到北京赫德的,在此之前,她一直在某国际学校读书。
读得好好的,为什么转学?很简单,因为婷婷之前的那所学校不教语文。
学校倡导纯外语教育,骄傲打出自己的口号:“给孩子纯粹的西方优质教育”。
因此,当十岁的婷婷看起来已是个亭亭玉立的姑娘,一张鹅蛋脸上长着东亚人特有的单眼皮,一张嘴说话——却连“大漠孤烟直”这样的五言诗句都说得磕磕巴巴。
可以说,除了脸是东方的,她已经全部西化了。
父母见状,几番考虑后,随即决定调整教育轨迹:把孩子送到了赫德,一所被外界称为“全北京口碑最好的双语教育”的学校。
北京赫德小学部校长常丽华,常被人称为“中国雷夫”。
长达27年的教育生涯中,她以“教育无他,唯念兹在兹”的教育理念被许多家长记忆,她的专著还被教育部推荐为中小学图书馆配备图书。
这样一位老教育家,曾任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实验小学课程研究院院长,是创新突破的中文教育领*人。她常提的一句话是:中国化就是国际化。
“家长们总有一个误区,认为国际学校的英文就是越多越好,越西方越好。其实不然。
中文作为母语,它的核心目标是文化价值观和思维,中文的水准决定了一个孩子思维的深度,而英文更多的是语言水平问题,在幼小阶段并不是越多越好。
如果一个孩子在小学阶段中文没有学好,他未来思维的深度是很难达到一个很高的理解和表达的阶段。中文学不好,英文很难真正的学好,中文学好了,英文的高水准也会比较容易。”
正因如此,在赫德,语文能力是学校最重视的事情之一:从一到三年级,中文作为授课语言占比近60%,英文40%;到了四五年级则中英文各占50%。
从入学一直到五年级结束,赫德以五倍于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量,要求小朋友们阅读和书写。在赫德看来,阅读和写作是所有学习的基础,五百万字的阅读,是小学毕业的“及格线”。
而前不久,当维也纳音乐大师纳贾?克林茨夏洛娃来北京赫德合唱团上课结束,作为礼物,赫德的小朋友还给大师现场来了首《诗经·蒹葭》,并用流利的英文和这位大师介绍了歌曲背后的故事,让这位维也纳人大呼惊艳。
赫德孩子给奥地利音乐大师用英文介绍《蒹葭》
在赫德,中文是重要的,但中文背后那绵长的传统更是重要的。
当海外中国学生必须在这个时节随大流一起度过“圣帕特里特节”——那个“戴绿帽子”的爱尔兰传统节日时,北京赫德的孩子们刚刚以自己的方式过完了春分,等待谷雨的到来。
赫德的传统文化课程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铺展开来。例如,春分前一天,北京赫德的小朋友们就做起了小小博物家。在校园里观察物候,蹲在草丛里画自然笔记,观察榆叶梅小小的花苞,吐槽赫德校园里的玉兰花是个慢性子——
诵读相关的诗词,学习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做点节气艺术品,动手置办节气美食。每个节气,赫德孩子都如此度过。
“我”归属于此的安全感,也由此在孩子心中生长。
赫德孩子画春分
说起国际学校,另一个常见的问题是:是否对接海外高校?
张笑恒的妈妈,一位典型的北京母亲,精明强干,对子女教育毫不马虎。
在纽约上完研究生已经十多年的她,很自然地想让孩子从公立学校转学到国际体系,大学直接出国。
但有一点她却始终拿不定主意:选国际学校,除了看名校录取率,还要看什么?
困惑的不只是她,据赫德学校创始人潘佳的观察,很多家长把学校当成留学直通车和流水线。潘佳说,他最常被问到的问题就是:
“请问你们学校是IB、还是AP还是A-Level啊?你们学校培训托福、SAT这样的考试吗?”
“你们学校里面有没有1+1、2+2、3+4,有没有跟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签留学直通车?”
表面上看,家长问的有没有。根本上看,家长是在问“是什么”。
中国的家长在应试的体系下太久,一个默认的逻辑在他们脑中扎根:“任何考试的终点都通向高分、高分就通向名校,名校就通向光明前途。”
但今天这显然已不再成立。所谓名校标签早已经不是验证一个人能力的最优方式,相反,在学习中养成能力的过程,给到孩子一个眺望更远地平线的平台,找到自我实现的路径,往往更值得珍惜。
说起何为自我实现,潘佳举了一个赫德学生的例子。
“这个男孩是高一转学过来的,来的时候家长很直白地说‘救救我们家孩子’。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孩子在初中阶段,就属于那种三天两头被轰回家的孩子,出了名的‘网瘾少年’。果不其然,他刚来学校,就犯了赫德的大忌:在不该用电子设备的时候用电子设备,而且很难说服。
我们都能想象,如果在传统教育下,这个孩子很可能到目前就被定性了,就是那种‘不服管教的坏孩子’,但我们没有这样做。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个孩子对科学和数学都怀有巨大的兴趣。他做物理模型,做电音,都是一顶一的高手,人送外号“电音小王子”。正因为他的到来,赫德才有了电音俱乐部和模型俱乐部。”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更有权定义自己的成功,这才是国际化教育所带来的价值。
对任何一个学生来说,升学的问题与压力,都随中学的开始而展开。在赫德,这也不可避免。
但与绝大多数学校不同,赫德并不把升学当成目的,相反,赫德相信,每个学生都会成功,且这个成功是由他们自己定义的。
换句话说,让每个孩子都不凡,才是赫德的追求。
对此,时任北京赫德中学部校长的VictoriaYang说:完备的“个性化教育”是帮助每个孩子抵达不凡的最好路径。
Victoria上课中
Victoria是美籍华人,来到赫德之前,她已经有近20年的教学管理背景,被人看成是“来自纽约的传奇校长”。
她讲到,为了实现一对一的个性化,赫德会从孩子六年级起,给每个孩子配备一位导师。这位老师会在课堂上观察学生,与孩子开展深入的对话,随时随地让孩子感到被看到、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