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了,我又一次从梦中惊醒咬到了自己腮帮子,这样的事情已经连续发生了几天,我终于忍不住,在这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打开了百度。
中风前兆?癌症可能?尽早治疗?
我还没有事业有成,还没和帅哥结婚,还没住进bighouse,还没生一个可爱的小天使,怎么会这样?!
“看病百度,癌症起步。”
“水一百度会开,人一百度会死。”
随着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被赋予搜索互联网获取健康信息的能力。
不少现代人在察觉身体轻微不适时,医院或诊所进行略为繁琐的诊疗程序,人们往往更倾向于打开电子设备中的搜索引擎寻找答案。
与受教育程度有限的群众相比,大学生在信息获取能力上显然更高一筹。
不少大学生被卷入网络自诊的热潮,因为一些由其他原因引发的不相关症状(如熬夜导致胸闷等)而惴惴不安。
他们在网络搜索后,往往会陷入无尽的担忧与恐惧之中,致使情绪低落、学习效率下降、整日处于一种低迷的精神状态。
这不仅干扰了正常的学习生活,更为家人朋友带来不必要的担忧与操劳,更有甚者抑郁焦虑水平提高、严重影响到心理健康。
许多论坛中模棱两可的回答与骇人听闻的“最坏预测”非但没能缓解起初的身体不适,反而给搜索者带来了新的焦虑与恐慌,造成心理压力且最终可能导致一系列不良的生理反应(胸闷、郁结等)。
担心自己患病却并不停止网络搜索病症的脚步,“网络疑病”正悄无声息地潜入许多人的生活中。
从疑病到网络疑病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将疑病(hypochondriasis)定义为一种以担心或相信自己患有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性优势观念为主的神经症,常表现为:
反复寻求身体检查、医生的专业诊断和保证;
渴望朋友和家庭成员对其躯体症状的关心;
医生给出的诊断并不能打消其顾虑。
心身研究诊断标准(DCPR)将健康焦虑定义为“对疾病的一般性担忧”,通常疑病被认为是健康焦虑的严重形式。
网络疑病(cyberchondria)的名称来源于词汇网络(cyber)和疑病症(hypochondriasis)。
出于对健康的困扰或焦虑,在网络上过度或重复搜索健康相关信息,结果扩大了这种困扰或焦虑的症状。
另外,对于我们所熟悉的「强迫症」这一心理概念,有研究发现网络疑病对强迫症的一些强迫症状起到一定的维持作用,但在研究网络疑病、健康焦虑与强迫症三者区别时,网络疑病与强迫症的关联并不显著。
同时,从异常疾病行为和网络成瘾的角度来考察网络疑病的危险性,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元认知模型对网络疑病的适用为其治疗提供了一些方向。
探讨网络疑病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表明高水平的健康焦虑会增加网络疑病发生的风险。
同时,无法忍受不确定性(intoleranceofuncertainty,IU)、完美主义特质、知觉到信息的可信度、认知偏向以及在线搜索技术都对网络疑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除个人特质外,某些外在原因(如网络上正规医生的模糊解答)也导致网络疑病个体因无法得到确切详细解答而进行持续搜索与自诊。
网络疑病的测量为合理判断网络疑病和评估其严重程度,年McElroy等首次开发了专门用于测量网络疑病严重程度的试点量表(TheCyberchondriaSeverityScale,CSS)。
该量表包含“强迫”、“痛苦”、“过度”、“寻求安慰”、“对医疗人士的不信任”5个子维度,共33个条目;到年,CSS仅保留“强迫”、“痛苦”、“过度”、“寻求安慰”4个维度且简化为15个条目。
我国丁佳丽等学者自编了简易网络疑病症量表,包含“冲动和过度”“担忧和恐惧”2个维度,共13个条目;此外,也有研究者侧重评估个体情绪、认知和行为倾向,开发出包括“焦虑升级因素”、“强迫与疑病”、“焦虑弱化因素”、“医患互动”、“非功能性的互联网使用”5个维度共27个条目的网络疑病症量表。
年McElroy等再次改良CSS经典量表,调整为只有12个条目的简式量表。
如何治疗由上文对网络疑病的概念界定可知,网络疑病与疑病、健康焦虑以及网络成瘾等心理问题都存在密切联系。
网络疑病作为一个多维度心理现象的叠加效应,目前没有专门的治疗措施,通常是在健康焦虑或疑病症的干预整体框架下作出一些针对性的具体改变。
而针对网络疑病症状中出现的焦虑、抑郁等心理现象,考虑主要采用认知行为疗法。
TIPS
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理论是我们对事实的看法会影响我们的感受和行为,故多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效果。
具有代表性的有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CT)和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
心理层面的干预可以先使用认知行为矫正、团体认知干预(如介绍治疗原理、焦虑情境暴露、提高不确定性忍受力、放松、冥想训练)等方法。
在改善患者认知的基础上适当运用森田疗法、帮助患者回到正常的生活节奏,同时依据患者的个人特点进行个性化指导,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TIPS
森田疗法的实施方法就是把当前固于心身的精神能量,改变方向使之朝向外界,从而使患者摆脱精神内部冲突。
治疗原则是“听其自然”,即对自己的症状及情绪变化要完全服从,不企图抗拒,以正常生活为目的去行动。
患者首先要容忍症状,然后应采取健康的生活态度。
唯有“听其自然”,“如能像健康人那样生活,就习惯为健康”。
除了心理干预,还需要辅之健康信息素养层面、网络环境层面的引导以应对网络疑病区别于普通疑病的独特性。
新时代海量信息充斥生活,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现代人面临着越来越难筛选、过滤、鉴别信息有效性的困境,网络健康信息更是受到大多数普通群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