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元宇宙”概念的兴起,预示着人类社会即将进入一个虚拟与现实深度融合、万物互联的新时代。
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网络世界,大学生不仅是活跃的网民群体、网络文明建设的主力*,也是网络成瘾等相关心理健康疾病的高发人群。
在此背景下,近两年来,我们在对网络素养内涵与构成的理论探索以及相关工具调研的基础上,对北京某原“工程”高校的名大学生的网络素养现状进行了调查,以期了解我国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为网络素养培养与服务实践提供启示和依据。
网络素养差异折射出原生家庭资源差异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作为出生于网络时代的数字原住民,当前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整体水平低于预期。
学生样本无论对网络媒介、网络世界与网络道德规范的认知,还是在网络应用相关行为技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
整体而言,学生样本在网络认知与观念方面好于其网络使用的行为技能。
在样本中,有不足25%的群体在网络认知与观念方面的题项都得到较高的评分,而在网络行为与技能方面均获得较高评分的群体占比不到15%。
大部分学生样本对网络媒介与网络道德规范的认知不足,并在网络应用的多方面行为技能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有3.14%的学生在上述四个网络行为技能方面均得分较低。
该结果揭示出,虽然身为数字原住民,大学生对网络信息世界并不陌生,但他们对网络空间的定位和态度并不清晰,更没有全面掌握网络应用的相关技能。
此外,我们的调查还发现,大学生网络素养不存在性别、学历与年龄差异,但在家庭居住地、社会阶层、经济条件与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家庭条件相关方面,却呈现出显著差异——高素养学生群体主要来自城市、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父母教育水平较高的优势阶层,来自农村或县镇地区、经济和教育各方面条件较差家庭的学生的网络素养整体较低。
这一结果也表明了互联网的普及并没有显著缩小不同家庭条件学生的教育差异,社会阶层、经济条件、父母文化程度等因素通过影响家庭对子女的期待与教育投资,影响着子女的教育环境,进而影响子女的综合素养,包括如何使用网络。
因此,大学生网络素养差异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他们原生家庭的资源差异。
网络认知与网络信息素养均待提升
本次调查发现,有高达76.1%的学生并未认识到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已经融合,并共同构成人们生活与生产实践的新空间,网络信息就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这种认知局限会影响大学生对网络信息与网络行为的态度,忽略法律法规与道德规范同样对网络行为具有约束作用。
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