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成瘾症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特岗或者教招的看过来
TUhjnbcbe - 2022/9/12 14:39:00

 1、简述教育的内涵。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概念之分,广义教育是指有意识地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的一切活动的总称。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


  (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水平、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和人才规格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3、简述*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


  (2)社会*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3)社会*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


  (4)社会的*治制度制约着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


  (5)社会的*治制度制约教育管理体制。


  4、简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具体表现。


  (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


  (2)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而不是其他任何一种社会活动。


  (3)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一,教育内容的继承


  第二,教育方式的继承


  第三,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的继承


  (4)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5)教育的独立性并非绝对独立性,而是相对独立性。


  5、为什么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能有效协调和控制学生的发展的各种因素。


  6、简述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最近发展区);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7、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但并不决定身心发展的现实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3)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4)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8、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9、素质教育的内涵有哪些?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10、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其教育对策?


  (1)教育要适应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促进人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人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进行针对性教学;


  (3)教育要适应人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


  (4)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做到长善救失;


  (5)教育要适应人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11、教师劳动的特点?


  (1)长期性和间接性;


  (2)主体性和示范性;


  (3)连续性和广延性;


  (4)复杂性和创造性;


  (5)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12、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7)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13、教师的职业素养?


  (1)教师的知识素养:*治理论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实践性知识;


  (2)教师的能力素养: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自我调控和反思能力;


  (3)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对待事业,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对待学生,热爱学生;对待集体,团结协作;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4)心理素养: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


  (5)身体素养:健康的身体状态。


  14、教师如何热爱学生?


  (1)把对学生的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把爱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3)要全面关爱学生;


  (4)要关爱全体学生;


  (5)对学生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15、师生关系的内容是什么?


  (1)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2)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3)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16、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


  (1)首先,有利于良好教学秩序的维护;


  (2)其次,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3)再次,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4)最后,有利于德育的实施。


  17、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建立新型的师生观;


  (2)树立教师威信;


  (3)善于和学生交往;


  (4)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的意见。


  18、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特点?


  (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


  (4)心理相容。


  19、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1)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2)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


  (3)知识的内在逻辑与受教育者心理顺序的统一;


  (4)理论与实践统一;


  (5)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


  20、简述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人;


  (2)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的对象。


  21、教学的基本任务?


  (1)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5)
  2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23、简述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7)量力性原则;


  (8)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


  24、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教学过程的结构。


  (1)激发学习动机(引起心理准备);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25、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2)注意启发;


  (3)讲究语言艺术;


  (4)要组织学生听讲;


  (5)与其他的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26、运用谈话法的要求?


  (1)要做好计划,对谈话的内容充分准备;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程度;


  (3)谈话时善于启发诱导,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


  (4)谈话结束后,教师要进行归纳和总结。


  27、教学方法选择和运用的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年龄特征、学生特点;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此外,还受到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本节课重难点、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等因素的制约。


  28、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不足:最大的不足不利于因材施教;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过于强调书本知识,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提高;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


  2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两个三);


  三备:专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三计划:学期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2)上课;


  (3)作业检查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30、一节好课的标准?


  (1)教学目标明确;


  (2)教学内容准确;


  (3)教学结构合理;


  (4)方法恰当;


  (5)讲究教学艺术;


  (6)板书有序;


  (7)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上好课的最根本要求);;


  (8)重点突出;


  (9)表达清晰;


  (10)气氛热烈。


  31、布置作业的要求?


  (1)作业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


  (2)分量适当,难度适宜;


  (3)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


  (4)教师要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3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33、简述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


  (1)疏导原则;


  (2)导向性原则;


  (3)因材施教;


  (4)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5)课堂生活与实际相结合;


  (6)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7)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长善救失原则)。


  34、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


  (2)健全的组织结构;


  (3)共同生活的准则;


  (4)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心理相容的氛围;


  35、简述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4)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5)操行评定;


  (6)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7)建立学生档案;


  (8)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36、简述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1)说服法;


  (2)榜样法;


  (3)实际锻炼法;


  (4)陶冶法;


  (5)品德修养指导法;


  (6)品德评价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37、简述现代学生观。


  (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


  (2)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3)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


  (4)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的关怀。


  现代学生观的另一种表述: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38、简述现代创新观。


  (1)破除知识中心观念;


  (2)破除教师权威观念;


  (3)培养问题意识。


  39、简述现代教学观。


  (1)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4)教学更
  40、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2)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


  (3)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4)评价内容综合化;


  (5)评价方式多样化;


  (6)评价主体多元化;


  (7)
  41、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1)培养学生注意紧张的品质;


  (2)扩大学生注意的范围;


  (3)发展学生注意分配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注意稳定性的训练,培养学生形成坚韧、沉着的个性,是形成注意稳定性的有效手段;


  (5)培养学生注意转移的品质,训练学生遵守严格的作息习惯。


  42、简述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43、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2)合理组织活动;


  (3)对兴趣的依从性;


  (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45、简述如何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46、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增强学习自觉性;


  (2)培养学生意志力;


  (3)调动多种分析器;


  (4)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47、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


  (3)加强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结果等。


  48、如何合理组织复习?


  (1)复习时机要得当;


  ①及时复习


  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2)复习方法要合理;


  ①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②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③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④复习方法多样化


  (3)复习量要适宜;


  ①复习内容要适量


  ②适当的过度学习


  49、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50、创造性想象产生的条件?


  (1)强烈的创造愿望;


  (2)丰富的表象储备;


  (3)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4)原型启发;


  (5)积极的思维活动;


  (6)灵感的作用。


  51、简述良好思维品质的特点。


  (1)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


  (2)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3)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4)思维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


  52、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5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


  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培养学生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4)组织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力;


  (5)开设具体创造性课程;教授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和创造方法;


  (6)结合各学科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54、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远大的理想和信念;


  (2)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小学生的自制能力;


  (3)组织实践活动,在困难环境中锻炼学生的意志,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4)教育学生正确地对待挫折;


  (5)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6)发挥教师、班集体和榜样的模范作用,给予必要的纪律约束。


  55.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


  (4)尊重需要;


  (5)求知需要;


  (6)审美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


  56、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


  (2)对学生进行立志教育,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57、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合适的目标,控制作业难度;


  (3)表达明确的期望,提供及时的反馈;


  (4)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


  (5)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58、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或相似性;


  (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


  (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4)学习的定势和态度;


  (5)认知结构的特点;


  (6)学习策略的水平;


  (7)智力与能力;


  (8)教师的指导。


  59、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60、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


  (1)明确记忆要求,增强记忆巩固的自觉性;


  (2)深度加工材料;


  (3)有效运用记忆术;


  (4)进行组块化编码;


  (5)适当过度学习;


  (6)合理进行复习。


  61、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


  (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62、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的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63、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2)个体的智能与动机;


  (3)已有知识经验;


  (4)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


  (5)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6)情绪状态。


  64、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65、简述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66、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67、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


  (1)保护好奇心;


  (2)解除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5)为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68、简述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1)外部条件


  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


  认知失调(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69、简述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70、简述如何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


  (1)建立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这是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


  (2)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3)采用民主的领导方式;


  (4)给予学生合理的期望。


  71、简述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1)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


  (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3)做好课堂监控;


  (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72、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策略。


  (1)强化策略;


  (2)暗示策略;


  (3)直接纠正策略;


  (4)惩罚策略。


  73、简述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儿童多动综合症;


  (2)学习困难综合症;


  (3)儿童过度焦虑反应;


  (4)儿童厌学症;


  (5)儿童强迫行为。


  74、简述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焦虑症;


  (2)抑郁症;


  (3)强迫症;


  (4)恐怖症;


  (5)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


  (6)性偏差;


  (7)进食障碍;


  (8)睡眠障碍;


  (9)网络成瘾。


  75、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76、简述心理辅导遵循的基本原则。


  (1)全员参与,全方位考虑,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2)校正、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3)尊重与理解学生相结合原则;


  (4)学生主体性原则;


  (5)个别化对待原则;


  (6)整体性发展原则。


  77、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二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素质。具体包括: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78、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是什么?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79、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是什么?


  (1)整体性;


  (2)实践性;


  (3)开放性;


  (4)生成性;


  (5)自主性。


  80、简述新课程结构改革的具体要求。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义务教育课程;


  (2)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3)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4)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5)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6)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81、简述对教学过程性质的认识。


  (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认识方式的简捷(简洁)性与高效性、有领导的认识、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


  (3)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82、简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实质教育论形式教育论);


  (4)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83、简述直观性原则的贯彻要求。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4)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


  84、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5)从教师与自身发展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85、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民主、互动、教学相长;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启发;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与终身学习发展;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86、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重综合评价,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87、简述启发性原则的贯彻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88、多元智力理论对学生评价有什么启示?


  (1)它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2)多元智力理论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科学的“智力观”;


  (3)多元智力理论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因材施教的教学观;


  (4)多元智力理论帮助教师树立多样化的人才观和成才观。


  89、简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即“使学生发展为一个整体的人”。


  (1)课程目标上,
  (2)课程内容上,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3)课程实施上,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4)课程管理上,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90、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培养学生大胆幻想和善于幻想的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91、简述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


  (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4)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


  92、简述意志行动的特征。


  (1)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


  (2)意志对活动有调节支配作用,使人的行动能按设定好的目的去改造世界;


  (3)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4)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93、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主体性基本结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建立民主而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2)重视培养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让学生获得主体参与的体验,尤其让学生体验成功;


  (3)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育。


  94、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教学启示。


  (1)教育工作者应该分析学生的需要,只有低层次需要满足了才能发奋学习;


  (2)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高级需要,使学生自尊心、集体感、荣誉感满足才能向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


  (3)尊重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抑制不合理需要;


  (4)引导和培养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使个人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相一致。


  95、简述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1)遗传与营养;


  (2)产前环境和早期经验;


  (3)学校教育;


  (4)社会实践;


  (5)主观努力。


  96、简述青少年学生的能力培养。


  (1)根据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把握时机,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不同能力;


  (2)在培养智力因素的同时,强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创设能力发展的环境,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97、简述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


  (1)遗传的有限作用;


  (2)家庭和环境的影响;


  (3)学校教育的影响;


  (4)社会实践对性格形成的作用。


  98、简述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措施。


  (1)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


  (2)学校的管理改革;


  (3)社会的协同支持。


  99、简述良好性格的培养。


  (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简述课堂提问的原则和基本要求。


  (1)合理地设计问题;


  (2)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


  (3)提问目的要明确;


  (4)提问的语言要准确;


  (5)提问的态度要温和自然;


  (6)要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

1
查看完整版本: 特岗或者教招的看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