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如今,人们可以随时在各种电子设备上使用网络,这使得人们更容易从网络上获得健康信息。一项针对全球12个国家多人的调查显示,9个国家(俄罗斯、中国、印度、墨西哥、巴西、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和德国)中,75%以上的参与者都使用网络搜索与健康相关的信息,其中,中国互联网使用者中60%的人会利用网络搜索健康、医疗、疾病的相关信息,56%的人会利用网络上的健康信息进行自我诊断。这表明,网络已经成为一种最为流行的获取健康信息的方式。
不可否认,这种获取健康信息的方式具有普遍的积极意义。例如,通过网络搜索的方式,医院排队长、费用高等问题,并可以快速有效地获取想要了解的症状的相关信息;在一些健康网络论坛上,人们可以与有过相同经历的人进行讨论交流,寻求安慰;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人们可以随意搜索隐私性较高的疾病而无须担心受到歧视。然而,目前的研究表明,对于那些对自己的健康感到焦虑的人,通过网络搜索健康信息这种方式可能会加剧他们对自身症状的担忧,严重者甚至可能产生痛苦、焦虑等一系列身心问题,从而影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有研究者指出,对自己的健康更焦虑的人会更频繁地在互联网上搜索健康信息,而网上信息的不确定性反过来又加重了他们的焦虑症状,为了进一步进行自我诊断或寻求安慰,他们会再次进行搜索,这就会形成一种“搜索—焦虑—搜索”的恶性循环。这种由对自身健康过度焦虑导致的在网络上进行过度或重复的健康相关搜索,结果却变得更加焦虑或恐惧的异常行为模式被称为网络疑病症(Cyberchondria)。
网络疑病症与疾病焦虑障碍相似
年,瓦利(Valley)最初将网络疑病症作为一种疾病开始研究,他认为网络疑病症是一种由于在网络上搜索大量健康相关信息而产生对疾病的过度恐惧引发的病症,并且已经有弥漫全球的趋势。近年来,随着对网络疑病症研究的发展,不同学者对它有不同的定义。雷库佩罗(Recupero)将它定义为在线搜索健康信息的增加而导致的对健康的担忧。斯塔尔切维奇(Starcevic)提出,网络疑病症主要是指过度或重复地在线搜索与健康相关的信息,其动机是为了缓解健康相关的痛苦或焦虑,但结果反而使焦虑增加。麦克罗伊(McElroy)等人认为,网络疑病症具有多维结构,包括强迫、痛苦、过度、安慰和对医疗专业人员的不信任五个维度。
网络疑病症作为一种新兴的疾病在DSM-V中尚未有具体的诊断标准。疾病焦虑障碍(IllnessAnxietyDisorder)是一种在概念和性质上与网络疑病症相似的疾病,其在DSM-V中的诊断标准为:(1)怀疑自己患有严重疾病;(2)身体症状不存在或者存在但是强度很小,并且存在另一种疾病或者有很高的患病风险(如有很强的家族史),个体从而表现出对疾病的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