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一场疫情,让人们比以往更加注重躯体卫生,但是对于“精神卫生”是否也同样关心呢?根据市精神卫生中心提供的数据,入秋以来,该院心理科接诊的抑郁症患者几乎翻了一番,病区收治的年龄最小患者仅10岁。昨天,该院组织多名心理专家来到大市口广场,通过义诊活动呼吁市民提高对抑郁症、青少年网络成瘾等精神心理问题的认识。
早上8点多,几张临时诊桌一溜排开,不少市民驻足咨询。
“我儿子看到你们的预告,叫我来看看,说是医生能解决我的心病。”今年60岁的刘女士(化名)骑着电瓶车,早早地赶到义诊现场。还没摘头盔,就迫不及待地向医生倒起了苦水。
刘女士说,她是个闲不住的人,退休后,她又找了份工作,每天上班打发时间。
今年上半年,因为疫情原因,刘女士不得不辞工回家。随着生活节奏和环境的变化,她的精神也出现了一系列变化。“觉得自己很没用,有时候出门看到邻居上下班,心里很不是滋味,跟家人的矛盾也越来越多。”此外,令刘女士最苦恼的,还是“自己的反应越来越迟钝”,有时候明明起身去上厕所,可走到厕所门口,却愣半天,忘记自己要干嘛。
“因为社会功能的改变,引发抑郁情绪,继而影响思维和行动积极性,注意力很容易游离在要做的事情之外,像您这样的情况,在同龄人中并不少见,建议平时敞开心扉与家人朋友多交流,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是可以恢复的,不用太担心。”听到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科副主任医师赵蓓的一番疏导,刘女士心情好了许多。
近年来,人们的精神心理问题日趋突出,精神障碍群体发病率不断提高。根据研究统计,全球估计有3.5亿人患抑郁症,中国患者超过万,女性占六成以上。而在这个特殊的年份,疫情、失业、分离等问题,也放大了激发抑郁的因素,更容易引发、加重抑郁情绪。
值得一提的是,在多数人的观念里,孩子属于“少年不知愁滋味”的人群,实际上,在心理科,低龄抑郁症患者并非个例。
“抑郁症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患者正呈低龄化的发展趋势。”赵蓓说,低龄抑郁症患者的发病诱因,主要与家庭、学校、人际等方面的压力有关,这些孩子通常会有撞、烫、割、暴食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家长要引起重视,不能仅仅认为这些行为只是“调皮”,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反应。在排除躯体问题之外,应考虑是否出现了心理问题。
目前,专家普遍认为抑郁症主要与遗传、生物化学、性格等多种因素有关。如果感觉自己有可能患上抑郁症,不必紧张,可以积极寻找改善情绪的方法,比如:向亲友倾诉,多运动锻炼,通过日记发泄心中的负面情绪等。如果这些方法对改善抑郁症状都没有起到效果,医院心理门诊就诊,及时消减抑郁症带来的负面影响。(杨泠吴兰珍)摄影王呈吴兰珍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