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仕官长,是一名老师,家长也是一名游戏爱好者,今天我从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和大家一起探讨这个话题。
由来
网络成瘾名词最初是美国的精神科医生伊万·戈登伯格想拿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手册开涮,因为酗酒、*博成瘾等行为障碍缺乏生理基础而编造出的概念。通过比照病态*博的定义,他编造了手指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作出敲打键盘的动作等7条诊断标准,声称自己发现了网瘾这种精神疾病。戈登伯格对网络成瘾的定义被媒体广泛报道后,使得网瘾是否应该被归为一种精神错乱而有所争议。
后戈登伯格声明该假设只是在一个社区论坛里当成玩笑提出的,是自己的恶搞。在年他曾对《纽约客》周刊表示:如果你把成瘾概念扩大到人的每一种行为,你会发现人们读书会成瘾,跑步会成瘾,与人交往也会成瘾。
年以来,美国精神病学界做了大量关于网瘾的学术研究。但全球最先提出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的美国心理学家金伯利·杨认为网瘾不是一种独立的精神疾病,而是已知的冲动控制障碍症在网络使用者身上的体现,也就是和电视病空调病等等一样,只是长期接触从而造成了心理上习惯性的依赖,可以归为心理问题但决不能称之为一种病。
年5月,中国国内中文媒体报道了北京陶然团队制定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被美国精神病协会纳入当周正式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是中国第一个获得国际医学界认可的疾病诊断标准,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年11月,医院陶然主持制订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通过专家论证。首次将网络成瘾纳入精神病范畴,确定了网络成瘾的6小时标准,随后,网络成瘾标准便在部队医疗系统开始推行。并准备在向国务院卫生部申请成为全国通用标准,年,卫生部在对《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征求意见时,否定了将网瘾作为临床诊断的精神病,认为目前网络成瘾定义不确切,不应以此界定不当使用网络对人身体健康和社会功能的损害。同时,卫生部提出了新的概念,认为网络成瘾只是网络使用不当。
表现
在表现上,正确的使用网络,是在有需求时使用,或者对自己生活有方便的的情况下使用。网络过度使用者主要表现为一种不自主的长期强迫性使用网络的行为。
当过度的使用网络对身体造成伤害、对工作、学习和社会交往来了痛苦,甚至正常的生活交往和社会的都受到了影响,就是属于过度使用,应该进行矫正。
有几种表现形式:如网络色情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购物成瘾、网络游戏成瘾等。这些表现多跟人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有关,不要忽视网络背后的心理健康的状态。
自述
我是一名老师,是一名家长,也是一位游戏爱好者。我就从我的个人经历来为大家深度解读玩游戏真的那么不堪,真的是家长、老师、同学眼中的“*瘤吗”?
我是一个从农村走出的孩子,因为从小也接触不到电脑,我是高中的时候,在县级中学才有一个电脑房,那时候才开始接触电脑的。那时候的我也是在我们班级城里面这孩子带领下才真正接触到游戏,在这之前我根本不知道有电脑游戏这个东西,那时我们家长连手机都没有,那时候我们流行的是大哥大,那时候一个大哥大1万多,在那个年代我看应该是,呃,应该是年,你家里面能有一个大哥大手机,那已经是相当牛逼的人物了,那时候有村里面有钱的,家里面都是按座机,但是家里面装座机的人都没有几家,你别光说电脑。所以说我们村的孩子迷的不得了,所以那时候我们刚好那个我们读高中那个年代刚好也兴起了一个东西,大家应该都知道,就是网吧,那时候的电脑还是大头式的那种机子?那时候收费呢,大概是在一个小时一块或1块5左右,配置好稍微好一点呢应该是可以玩游戏的呢,是两块,但是我们那时候我们却根本也不玩游戏啊,那时候根本没什么游戏可玩,我们那时候都是去干什么,我们刚上网的时候,是刚好也有一个东西,也是刚刚兴起,一个是QQ,一个是uc,那时候们都是要么用QQ聊天,要么用uc聊天,要么就是看电影。
然后过了半年以后,那时候那时候出了一款游戏就是奇迹。这款游戏一出马上就风靡了网吧。我们同学玩的人很多,真的很多,我同学疯狂到什么程度呢?疯狂到把那个生活费全部拿去充网费去了,吃什么呢?就是这个同学借一点,那个同学借一点,要么就出去买个馒头,要么就不吃,就这样省钱去玩那个游戏,而且那个游戏还需要充点卡。那时候看我们同学那么痴迷,真的不知道那个游戏的魅力到底在哪里,不过那时候还好,那时候我我家里面家庭条件不好,我爸妈那时候给我生活费都是算准的,一顿饭要多少钱一个早点多少钱车费要多少钱,给你的钱是一分不多一分也不少。我们那时候读书最怕什么,不是怕没得玩是,最怕挨饿。我们当年吃一顿饭只要多少钱?一块钱,一碗米线多少钱?还加肉的就5毛钱。对于我们这些农村出来的孩子说电脑跟游戏太新奇了,太能吸引人注意,一旦自制能力不好的人一旦接触到那马上就入迷,马上就沉迷了,也就是诞生出了所说的网瘾。我亲眼见证了我们同学一个班级里面的优等生,从班级的前一二名经过一个学期以后,他的成绩直线直线下降,直接掉到了班级的倒数,所以说游戏这个东西是它是好东西吗?在很多人眼里他不是好东西,因为他确确实实影响了很多人。对于上初中或者上高中,一旦没有家长的管制如果你自控能力差,一旦接触了这个东西,那真的就是一入游戏深似海,你想再回头是太难了。所以说游戏它确实带坏了一批人,这是事实,这个我不否认,因为我本来就是从这样一个阶段过来的,不过还好我玩游戏的时候是在大学时代,并不是在高中时代,那时候我们老师常跟我们说一句话,高中确实很苦,大学里面真的很精彩,你努力苦一苦苦完高中,这三年你上大学就可以好好享受你的大学时光,但是现在回想起这句话,tmd简直是骗人的,高中苦确实苦,但大学不苦吗,大学同样苦,你真正发力的时候是在大学还不是在高中。所以那时候我们就听老师这句话,高中的时候努力读书,努力读书,一旦上大学考上大学以后就放开来玩,那时候我就是从大学时代才开始接触,真正意义上接触电脑游戏的,我最记得是我去网吧玩的时候,我坐下来只会简单的开机关机,别的什么都不知道,我也是跟我一个同学一起去的,他教我怎么注册QQ?怎么登QQ?怎么打字?怎么跟别人聊天?你现在想一想一个上大一的年轻人,既然连打字的QQ怎么打开怎么注册QQ怎么打字跟别人聊天怎么打字都不知道的人,你想想我们这个年代是什么样的一个年代。
从那时候起,从上大学时候的第一个十一长假,我真正的接触了游戏,我接触第1款游戏的名字叫做完美世界国际版,我对这个新鲜的世界很好奇,我觉得我比别人多了一个世界,那就是游戏里面的世界。从此我也开始沉迷了,是的,我承认我确实沉迷了。每天想的事情,并不是去怎么去努力读书,去学好自己的专业,我从来没有想过我毕业以后会选择什么样的工作,我整天脑子里想的东西就是怎么在游戏里面提升自己,怎么练级怎么去下副本,怎么去刷好好的装备,这就是我每天脑子里在想的东西。就这样我浑浑噩噩的度过了一年。到了上大二的时候,我们同学带我玩了另外一款游戏,魔兽世界。从此我一发不可收拾,在魔兽世界里面沉浸了一年的时间。学业基本上是荒废的,因为我上课基本上都不去,只有考试老师圈重点我会去。老师课上点名我都是到让同学帮我带点的,我每天的生活就是要么玩要么睡觉,连吃饭的时间都在打游戏。现在回想起来游戏真的影响我了吗?就说话确实是影响我了而且对我的影响很大。由于我的自制能力比较差,所以我一旦沉迷进去以后就非常难以自拔。那个时候网络上诞生了一个非常有名的人物,就是杨永信。他把中国式网瘾战争的
通过对接受治疗的孩子的分析发现:排名第一的伤害是父爱的缺失;排名第二的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兼有溺爱和控制。
可以说,如果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比较融洽,孩子就能健康成长,这样的孩子是不太容易出现网瘾问题的。夫妻关系不和睦,父母与孩子之间没有良好的相处模式,往往促成孩子成瘾性人格的形成。
真相2:网瘾孩子是痛苦的成因是解决痛苦的一种方式。所有的成瘾都是人感到痛苦后,想要找个东西依附,或者是依附人,或者依附物。所以有的孩子选择烟酒,有的孩子选择早恋,还有的孩子就选择了网络。
表面上看,有网瘾的孩子是主动上网去找快乐,实际上却是被动的在逃避,逃避学习上的、生活上的压力和痛苦,通过这种依附来麻醉自己。
其实整天什么都不做就上网,孩子也知道是不正常的,是落后于同龄人的,所以迷恋网络对孩子来说也有一定的压力和痛苦。
真相3:父母患有拖累症一个家庭有一个成瘾的人,其他家庭成员也会受到影响,患上拖累症。最为明显的是,孩子的母亲都很焦虑。
正因为孩子的网瘾和父母的拖累症相对应,所以如果只矫治孩子的网瘾,而不一并治疗父母的拖累症,即使把孩子治疗好,让他重新回到父母的身边,也会很容易复发网瘾。因为孩子在试图摆脱网瘾时,已经病态的父母无法积极地帮助孩子,反而会继续采取不当的管教方法。
也就是说,先是父母影响了孩子,孩子成瘾后又拖累了父母,患上拖累症的父母又会给孩子摆脱网瘾造成障碍。所以,治疗网瘾应该是家长和孩子一起。
真相4:透支快乐后行为极端兴奋时,大脑会大量分泌一种让人快乐的物质,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奖赏系统:你兴奋,就给你快乐做奖赏。但这种让人快乐的物质不能源源不断的分泌,上网时长时间的兴奋会把它消耗掉,所以下网后,就更不容易感觉到快乐,总是心烦意乱,就还是想上网去得到快乐。
也就是说,正向强化和负向强化是同时存在的,上网让快乐更快乐,让痛苦更痛苦。
网络成瘾后,每天的上网时间都很长,这种让人快乐的物质就会透支,感觉也从兴奋渐渐变得麻木。透支到最后,无论上网与否都不快乐。
孩子的生活态度会渐渐变得悲观、黑暗,甚至出现暴力倾向,心理变态。这就是为什么网瘾孩子容易走向犯罪。
真相5:网瘾体现了孩子的需求沉溺于网瘾的孩子,不是喜欢上网聊天,就是喜欢玩网络游戏。
网瘾能反映出孩子早年的欲望,童年时没有得到什么,大了就会下意识地去弥补。比如小的时候没有伙伴,就倾向于在网上聊天交友;小时候有许多没有实现的幻想,就倾向于玩角色扮演的游戏,在游戏里成为魔术师、战士。
网上聊天能满足孩子并未得到满足的情感交流需求,在游戏里能找到现实中没有的成就感、满足感、归属感、操纵感。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不能给予孩子这种感觉,他才会特别依赖网络。
真相6:初一、高一和大一使网瘾高危期在初一、高一和大一这三个阶段,孩子的学习、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容易出现不适应,容易以逃避现实的方式去面对。家长往往不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和心理需求。
很多孩子都是初一、高一和大一开始网络成瘾,等到初二、高二和大二成绩下降了,家长才意识到孩子的网络成瘾问题。
当然,网络成瘾不是某个年龄阶段的问题。即使安然度过这三个阶段,网络成瘾的可能性也不会自然下降。只要逃避和寻求依附形成一种习惯,就会出现成瘾性人格。
明白了造成网瘾的真相后我相信大家心中都有自己的判断了。
我是仕官长,一个专注游戏领域的解说,喜欢请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