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新时期构建“互联网+金融+农村”的新型发展模式,从微观层面上可以发挥金融服务于农业的作用,增加农户经营收益,激发农村各类经营主体的生产积极性;从宏观层面上可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促进乡村经济实现绿色、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夯实基础。
但是,受到农村地区客观条件、农民传统思维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互联网+农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阻力、面临各种问题,基于此探究互联网时代农村金融的发展策略成为地方*府、金融机构、农民群众共同关心的焦点。
农村地区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必要性。有利于打破传统金融业的发展瓶颈传统金融市场已经趋近于饱和,对于优质客户的竞争更加激烈,这就迫使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顺应互联网趋势,积极推行“互联网+金融”模式,以便于在新一轮的金融市场竞争中夺得先机。
在农村地区,由于客户数量少、消费能力不高,加上农村零散分布,导致金融机构在农村建设营业网点的成本较高,因此农村地区本身存在着巨大的金融需求。在农村地区发展“互联网+金融”,依托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为农民用户线上办理各项金融业务,或者提供金融产品咨询,不需要建设线下网点,从而大大地节省了金融机构开展农村金融业务的成本。
“互联网+农村金融”模式的推行,打破了传统金融业的发展瓶颈,使得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重视农村市场和农民客户,为农村建设、农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有利于满足农民的再生产需求在农村土地确权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农村地区涌现出农村企业、农业大户、农业合作社等一大批新型经营主体。他们既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同时也是带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火车头”。
这些新型经营主体在经营生产和扩大发展中,对资金有着迫切的需求。但是由于征信不透明、抵押资产少等原因,很多经营主体并不符合金融机构设置的贷款条件;还有些经营主体虽然满足贷款条件,但是由于审批手续多、办理流程繁琐,导致放款周期长,也难以满足资金使用需求。
通过推行“互联网+农村金融”模式,有融资需求的农户可以在线查询自己是否符合贷款条件,以及了解办理贷款业务需要准备哪些材料,然后在线填写个人信息、提供电子版证明材料后,即可等待金融机构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立即将款项打入农民用户的银行账号,整个办理流程只需要几分钟。
这样一来,农民用户解决了融资难题,可以将这部分资金重新投入经营生产,对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力量有积极帮助。
有利于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丰富的金融产品类型和优质的金融服务质量,是金融机构在同业竞争中保持优势的关键。相比于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在农村地区推行“互联网+金融服务”可以取得以下优势:首先是拓宽了金融服务范围。
金融机构能够基于互联网在网络信息整合等方面的优势,针对农民的现实需求调整自身的经营和发展模式,指导金融产品设计与研发等工作的开展,从而进一步拓宽金融服务范围。从农民用户角度来说,则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查询国家出台的惠农*策,办理生活缴费等日常业务,从而使金融服务范围得到拓宽,为农民用户带来便利。
其次是提升了金融服务效率,改善了农民用户在使用金融产品、享受金融服务时的体验。以金融贷款为例,农民用户基于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线上办理借贷业务,只需要按照平台引导完成填写资料、上传身份证照片等简单操作,即可在几分钟后拿到贷款,金融服务更加高效和便捷。
最后,在农村地区推行“互联网+金融”模式还能显著降低金融服务成本。金融机构不必像以往一样在农村地区设置线下的营业网点,而是将金融业务都转移到线上办理。农民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登录“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APP,掌上办理各项业务。使得金融机构可以节省门店租赁与运营成本、人工雇佣成本,从而实现金融机构与农民用户的“共赢”。
基于互联网的农村金融发展问题。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在农村地区发展“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首要任务就是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从而将互联网作为提供金融服务、推广金融产品的重要渠道。
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本身就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再加上地方*府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这种情况下,即便是金融机构想要在农村地区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也会因为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导致“互联网+金融服务”的落实面临重重阻力。
另外,有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虽然初步建立起了“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但是后续的资金无法得到保障,该平台也会因为缺乏资金不能定期进行运营维护和功能升级,导致农民用户的使用体验不佳,这也成为制约互联网时代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因素。
缺乏高素质复合型金融人才在农村金融市场不断成熟的过程中,农民对于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开始呈现出持续升高的趋势。尤其是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农民创业者,农村企业、农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数量不断增加,融资需求日益高涨。
但是在供给侧,金融机构内专门为农民客户服务的金融人才相对较少,出现了严重的供需失衡现象。一方面是农民用户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因为高素质、复合型金融人才数量不足,能够服务的客户有限,导致农民客户在使用金融产品时有不好的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农民客户的热情,也影响了“互联网+农村金融”的发展。
另外,不同于传统的金融岗位需要,“互联网+农村金融”模式下的人才需求也呈现出新变化,例如要求工作人员不仅要掌握金融知识,还要对国家出台的惠农*策、农村经济模式、农业产业结构等涉农知识做到了如指掌。复合型人才的匮乏成为制约互联网时代农村金融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建立长效投入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相比于传统金融机构以线下网点提供金融服务的模式,“互联网+金融”虽然降低了店面租金成本和人工成本,但是仍然需要投入资金用于采购、安装信息接受基础设施。
另外,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上线运行以后,也需要定期开展硬件维护和技术更新,因此有必要构建长效投入机制,为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在地方*府的*策扶持和引导下,鼓励更多的金融机构主动下沉市场,增加资金投入开发农村金融市场,完善农村地区的金融基础设施。
当然,除了资金支持外,地方*府还需要联合金融机构开展广泛的宣传,培养农民从互联网渠道获取金融服务的习惯,以及熟练使用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的各项功能。在保证资金支持的前提下,还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在农村地区搭建网络金融服务平台,从而使农民用户可能享受到便捷、优质的金融服务。
为切实保障农民用户的信息隐私和资产安全,金融服务平台应当采用实名认证,并设置登录保护机制。农民使用身份证注册账号,这样就保证了“一人一户”,同时在线填写个人信息,金融机构将农民的账号信息保存到云端。除了确保用户信息的安全外,金融机构还能借助于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用户信息展开分析,从而精准把握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诸如金融咨询、资金借贷等服务。
除此之外,鉴于近年来农民用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呈现出递增趋势,因此要以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拓展网络金融服务平台的规模,从而能够为更多有需求的用户提供及时服务,发挥“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的优势。
重视复合人才培养,壮大金融服务队伍互联网时代下金融行业正经历一次巨大变革,这不仅对金融机构产生了首当其冲的影响,而且也将改变用户的习惯。在农村地区,虽然金融机构推出了“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或者是“裕农通”“惠农e贷”等金融APP,但是很多农民不懂得如何操作,出现了金融服务供需失衡的问题。
针对此类问题,必须要加强供给侧改革,一方面是开发操作更加方便、界面更加简洁的金融服务工具,另一方面则是要着力培养一支能够长期在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人才队伍。
金融机构可以设立专门的农村金融宣传与咨询岗位,并且面向农村大学生公开招聘。金融服务队伍运用多种渠道向农民用户宣传最新的惠农金融*策、介绍最新推出的助农金融产品,以及现场解答农民对金融产品的各项问题。
通过吸收复合型人才,壮大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队伍,让“互联网+金融服务”能够深入到千家万户,真正为农民用户带来便利,体现出金融行业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