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朋友是个大学教授,他家孩子迷上网络游戏,朋友觉得孩子玩太多了,就把电脑从书房移到客厅,以为这样就可以控制;结果孩子发现父母睡了,偷偷起来玩;后来这位教授朋友就睡在客厅,孩子竟然从好几层楼高的房间,用绳索之类的,从窗户溜出去网吧玩。
这令大学教授朋友很困惑,自己带教了这么多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反而自己的孩子却管教不好。不让孩子玩,反而造成亲子冲突。相信很多家长都有类似的困惑,那么家长如何防范孩子沉迷网路或网路成瘾?
一、网路成瘾,有积极预警功能
网路成瘾是帮助家长早期发现需要被协助的孩子,所以具有积极的预警功能。很少人因为网路成瘾,整个人生完蛋,但它是个早期的征兆,代表背后有危险因子需要被发现和处理,若没有及时解决,就会长出其他更严重的问题,网路成瘾是冰山的一角,是孩子需要心理谘商协助的讯号。
很多人都以为上网时间多,就是网路成瘾。成瘾是一种病,其实就是两句话“无法控制、功能失常”,所以重点在这里,如果孩子可以控制,就不是成瘾,顶多是沉迷或只是“重度使用者”。
我曾遇到一个严重的网路成瘾患者,喜欢看网路小说的研究生,我问他看多久?他说两年,但后面一年半已完全放弃学位论文撰写。我问:“网路小说那么好看吗?”他说:“其实不好看,看了一年之后,我把好看的都看完了,我现在看比较不好看的。但不看小说,我能做什么?”其实很悲哀,他已经感受到这件事情他没那么喜欢了,或者忧喜参半,但就如同*瘾者、酒瘾者一样,明知已入歧途,但是无法自拔。
“无法控制、功能失常”是指身心表现已经失去正常,没办法好好上课、好好工作:睡不好睡、吃不好吃,没办法正常运作,这样才能称为“成瘾”,不然他照常上班、读书,虽然重度使用多少影响生活,可能比较累、眼睛不好等,但仍不到病态成瘾。
二、心理危险因子才是元凶
重度使用者和网路成瘾者的差别在哪?在于造成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危险因子”,包括社交焦虑、抑郁、无聊感、低自尊、神经质、课业或工作压力、家庭关系不佳、人际困扰、敌意与冲动控制不良等,才是成瘾主因。心理危险因子加上网路重度使用,才会成为网路成瘾。换句话说,不只是一种原因会造成网路成瘾,每个孩子的情况各不相同,可能有不同心理危险因子的组合,因此,看待网路成瘾不能只是把它当作是一种行为问题来处理,不同的原因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与策略,只强调行为矫治其实搞错了方向。
碰到孩子有网路成瘾问题,家长不要一生气就贸然的强力出手介入,特别是对有敌意与冲动控制不良危险因子的孩子,可能引起激烈冲突而引发自我伤害或伤害家人,建议与专家一起了解、评估孩子状况,才能对症下药。孩子会腻在网路、变成病态上网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些心理的问题,这才是我们真的要处理的,心结不解,你管他的(上网)行为管不住,治标不治本。
三、网路成瘾,亲子关系是解锁关键
网路成瘾最大的问题,其实是“人际关系有问题”,10个网路成瘾的危险因子中,起码3个“社交焦虑、家庭功能、同学关系”跟人际关系有关。爱上网的孩子如果家庭关系良好、人际关系良好,其实比较不担心他会网路成瘾,为什么?因为他跟人有连结。
如果家长跟孩子一起组队打GAME,亲子关系够好,网路成瘾的问题都不大;师生关系也好,亲子关系也好,人际关系好的孩子,就比较不担心他会网路成瘾。“与现实的连结可免于网路成瘾”,也就是说,有良好的现实人际关系连结与实体社会活动参与的孩子,即使是网路重度使用者,也不太会变成网路成瘾。
因此,父母要防范孩子网路成瘾,“亲子关系”是成功的关键。
有家长想帮助怀疑有网路成瘾孩子,但是发现没法和孩子沟通,一沟通就吵架;家长觉得孩子不学无术、不工作,孩子发现父母根本不懂自己。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可以试着多了解孩子,尤其上网的行为和内容,特别是网络上的身份账号和朋友;和孩子聊聊游戏怎么玩?最坏的打算是,即使孩子在网路上迷路了或现实生活中失踪了,也还有线索可以找回来。
专业的部分可以求助心理师与精神科医师,家长能做的,就是跟孩子“有关系”,不必变成好朋友,起码可以说得上话、最好可以一起做事、一起去玩,户外的更好。我和网址浏览某宝电子产品的时候,孩子最有话讲,我也常得到他许多宝贵的建议,亲子的互动增加,帮助孩子与现实生活连结,孩子的状况越好,你根本就不用逼他不上网,你只要让他愿意跟别人互动,成瘾风险自然就会降低。
另外,家长跟孩子协议很重要,一个是练习跟孩子商量,第二是提升孩子的控制能力。让孩子练习自我监控,不只面对网路,也有助于面对其他诱惑。玩游戏其实不是大问题,重点是他能不能自我控制?若孩子不懂得自我控制,加上心理危险因子,*瘾、酒瘾、药瘾都可能成为下一部曲。